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深圳特区的成立,一大批人走出内地农村,远赴深圳打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的一批建设者。长期的打工生活让他们脱离了农村的关系网络,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传统的亲养关系也因此被打破,出现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工与留守子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城市与乡村的分裂和弥合是一直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这一议题近年来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深圳城市发展也到了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群体的发展值得关注。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是农民工阿艳,她来自湖南益阳,1994年开始在深圳打工,儿子邓龙出生后一直由老家亲人抚养。24年间,因为各种矛盾和误会,母子俩的关系日益恶化,甚至到了断绝母子关系的地步。阿艳不再回老家过年,而她所在的工厂又马上要搬迁,让她面临失业的困境;孩子邓龙骄横任性,仇恨父母但又不得不和父母一样走上打工的路,作为年轻一代,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却也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导致他在深圳屡屡受挫、处境艰难。阿艳和邓龙的遭遇是很多农民工家庭的缩影——父辈们付出了时间成本、身体成本以及亲情成本,却换来自己和家人尴尬的处境,最终两代人都成为进退两难的“边缘人”。有人说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情感负债”,就算经济再发达,农民工们挣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他们家庭的创伤。未来,深圳不再是打工者的天堂,“农民工”这一称呼也将成为历史,而进退两难的“阿艳”们和迷茫的“邓龙”们又该何去何从呢?通过面对面采访、近距离观察的方式,本文讲述一位“打工妹”的经历,写这个人物在上个世纪的打工潮中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轻女性,如何离开乡村地缘的关系网络而试图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网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有怎样的迷茫和挣扎。在关系视角下,也同时看她的孩子,有怎样的成长经历,如何与身边的关系网络相割裂,家庭的矛盾从何而来。文章跨越时间、空间,展现的内容可以从X轴、Y轴、Z轴为脉络分析:X轴是时间线,从20世纪末至今,从人物打工之前、打工初期、稳定期到现在迷茫期,时间的推移是故事发展的主线;Y轴是空间,分为城市和乡村,讲述人物在城乡之间流动的过程以及几十年来城乡发生的变迁,城乡之间不是割裂的两部分,而是互相穿插、密不可分的;Z轴是人物,除了主人公,还有她的儿子、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工友等等,从他们的视角去看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变迁,比如主人公和儿子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出传统亲养关系破裂后出现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服务于主题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乡的二元视角,一方面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历程,还原主人公的打工生活,另一方面关注农村的留守群体和现实矛盾,从小人物的故事入手,试图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变迁和社会发展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