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SSN的超宽带EBG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步入了一个“高速”世界。在电子系统朝着大规模、小体积、高速率的方向飞速发展的同时,以前被人们忽略的一些问题开始不断地出现。工程师们在设计印刷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当高速电路中大量晶体管同时处于开关状态时,在电路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瞬间变化电流(ΔI噪声电流),其所引起的同时开关噪声(Simultaneous Switching Noise,SSN)将会影响电源分配网络(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PDN)。PDN的性能将直接影响高速系统的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SI)、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PI)以及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性能,因此消除或减小SSN变得很重要。本文以电磁带隙(Electromagnetic Band-Gap,EBG)结构在高速系统中抑制SSN为研究目的,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抑制SSN的EBG结构,但在这些结构中,能实现超宽带抑制SSN功能的不多,大多数结构不是下限截止频率过高,就是上限截止频率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实现超宽带抑制SSN的EBG结构。首先介绍了电源分配网络在高速数字系统中所起的作用,重点介绍了PDN的组成构件及其各构件的作用。然后从电路方面分析了同时开关噪声的成因以及它的一些危害,之后介绍了几种传统抑制同时开关噪声的方法以及EBG结构抑制SSN的原理。本文提出来一种混合内嵌新型EBG结构,在传统Z-Bridge EBG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内嵌L-Bridge EBG结构。通过Ansoft HFSS 15.0软件对新型EBG结构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新型EBG结构实现了超宽带抑制SSN的效果,由矢量分析仪(Vector Network Analyzer,VNA)测量的实测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新型EBG结构的阻带范围为370MHz-20GHz,相比较传统的Z-Bridge EBG结构的370MHz-4.65GHz和L-Bridge EBG结构的585MHz-4.3GHz的阻带范围,新型EBG结构的抑制带宽有了很大地提升。然后使用集总等效电路模型和平面谐振腔模型分析估算了混合内嵌EBG结构的下限截止频率与上限截止频率。最后,通过眼图分析了新型EBG结构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拟对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母亲声音刺激后,利用近红外光谱监测技术监测脑组织氧合状态,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评分,探讨母亲声音刺激对足月新生儿脑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日龄1~7 d的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给予2次母亲声音刺激,连续7 d,每次15 m
与低速情况下的电路设计相比,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要求更为复杂。尤其随着高速电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兴起,更是对高速电路的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与传统数据相
美国华人文学研究最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学术界对于海外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却接近于空白,很少有人专门对此做出深入探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早期的网络仅仅是被用于科研和军事通信,到后来随着设备普及和技术发展,普通人和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字聊天、收发邮件、浏览网
近年来,随着3G、4G的成熟并商用以及5G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原本紧张且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给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固定频谱分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具有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网络。该网络具有价格低廉、可扩展性好、可靠性高、准确、灵活和易于部署的优点,使得该网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如何管理、共享这些知识信息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分布式知识管理的出现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
视频是多媒体业务中最常用的媒体之一。然而,由于视频数据量巨大,未经压缩的视频数据很难在带宽有限的网络中传输。作为视频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视频编码致力于去除视频数据
数字图像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一种直观的信息表达载体同时又极便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中叶,之后逐渐发
随着智能视频监控的兴起和人们的公共安全意识逐渐增强,行人再识别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行人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是指判断不同监控摄像机下出现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