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中,他们在尽享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生活。与此同时,生活在城市以往的人们,怀着对城市的美好向往以及对未来高质量生活的憧憬,从农村、城镇来到城市。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社会,而且相对稀少的人口和较为丰富的资源,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 然而,改革开发以来,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沿海地区、大城市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大加强;而政策上面的逐步放宽,更是促使了大批的农民工去城市谋生。于是乎,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置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和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既往流动人口模型的分析,和中国流动人口现状的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学术界对于流动人口问题的一些探讨。对于城市发展到规模的探讨,直接影响到对于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采取什么样态度的问题。各个学者各持己见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每一种城市规模的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中没有提出哪一种城市规模适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因为作者认为给予任何一种既定的框框去限制城市发展,这样的初衷本身就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限制,自然的承受力和社会规律会给出较佳的答案。 第二部分,是对人口流动的模型和理论的介绍,其中还包括几个西方国家处理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的一些政策经验。从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到新迁移理论的整个理论发展脉络都比较清晰,而且可以说是实践在促使理论不断的先前发展。这些理论能够风行有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且理论的假设背景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所以只能是一种参考。随后的几国的政策实践,也是对模型优劣势的一种应证;同时,也给中国正在面临的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出了一些良好的素材。 第三部分则是用数据说话,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来分析我国人口的流动状况以及近五年间变化趋势,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可以看到人口的流动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是当一定数量的个体成为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某种值得关注的特制,而且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上述政策对流动人口的阻碍,其中包括对整个政策变动历程的回顾,这一过程中不乏对某一阶段性政策时代性不足的剖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对应的改进性政策建议。 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政策创新,是基于前面所述内容的最终总结。希望通过政策的合理调整,保障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就业务工以及子女教育等基本权力。 总之,流动人口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的问题,这一社会想象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但是如何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好人口流动问题。就需要给流动人口一个公平的环境,保障这一弱势群体在远离家乡的时候依然能有在家的安全感和踏实感。虽然政策能够带来比较强有力的效应,但是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因此给流动人口带来的平等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