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是广泛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语言现象。国外有关模糊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Zadeh教授提出的“模糊集”理论,这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伍铁平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模糊语言初探》一文首次介绍了模糊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以及高校研究生意识到模糊语言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随后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了其它学科。与此同时,有些研究者开始从语用的角度研究各种文体中的模糊语言。然而,本文作者发现,社会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甚少,其理论支撑主要都是Leech的礼貌原则或者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到目前为止,从Grice的合作原则的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试着用Grice的合作原则全面的分析社会新闻中的模糊语言。作为大众媒体,新闻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人们大量的关注。社会新闻是最常见的新闻类型之一,其题材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社会新闻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数据来源是《中国日报》的英文版本,它是中国对外的窗口,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从语用的角度全面的阐述社会新闻中模糊语言。在模糊语言学和合作原则的理论基础上,作者认为在社会新闻中模糊语言具有七个主要的语用功能:加强可信度、提高可靠性、保护新闻报道者或者写作者、避免新闻太绝对、符合读者的心理特征、避免负面影响以及提高表达的效率。作者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抓住模糊语言、合作原则以及社会新闻的主要概念。此外,通过分析《中国日报》中的模糊语言,作者期望该研究成果可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注意,因此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最后,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广大民众对新闻中模糊语言的理解。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本文背景信息的总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模糊语言、合作原则以及过去有关本文主题的研究成果;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第三章分析了《中国日报》中的模糊语言;第四章介绍了社会新闻中模糊语言的七个主要的语用功能;在最后一章,作者对全文做了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