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E.M.福斯特,伊夫林·沃和石黑一雄的三本作品为例,试析二十世纪英国田园题材小说中“英国性”的流变。上个世纪见证了大英帝国势力由盛转衰的过程,从爱德华时期(1900-1914)的顶点,到世纪中期帝国的式微,及至二战以后彻底的崩溃。帝国的衰亡直接影响了三个时期“英国性”的建构。纵观二十世纪的田园小说,有一个贯穿始末的倾向,就是作家执迷于描绘和美化英国的乡村。本研究主要探讨“英国性”和帝国盛衰之间的内在联系。爱德华时期,宗主国英国的领土只占帝国版图一隅,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有高度的对外开放性,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典型地刻画了作者的“宗主国视野”。帝国的外延与异化特性驱使宗主国作家回归英国乡村寻求独特、稳固的“英国性”。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帝国势力日益衰弱,英国作家的视野也逐渐缩小,聚焦点从帝国转到英国本身。沃的《旧地重游》印证了这个时期整体文化氛围的变迁。重回“小英伦”,从帝国普世主义回归到狭隘的岛国主义,沃的小说以乡村宅邸为隐喻深刻剖析了帝国主义与“英国性”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盛世遗踪》则是世纪末对“英国性”的重新界定。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解构了以乡村宅邸、风景、管家与绅士为主要元素的“英国性”。其小说批判了撒切尔时代英国文艺界弥漫的怀旧情绪,是对“后帝国”时代“英国性”的最好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