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入罪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危不救,泛指在他人遇到危难之时,不予救助的行为。随着见危不救事件的层出不穷,关于见危不救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论也愈发激烈。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刑法尚未设立见危不救罪,对于见危不救的处理也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从厘清见危不救的概念入手,从伦理学、法理学、刑法理论、比较法的角度考察见危不救入罪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并结合司法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设想,以期为当前司法实践分歧及各方观点争议的解决提供建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将本文探讨的见危不救定义为:不负特定职责或义务的主体,明知他人的生命健康处于危险状态急需救助,能够救助且进行救助对自己或他人均无损害,而不予救助的行为。笔者认为,影响见危不救责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行为主体的救助能力、行为主体与处于危险状态者的关系密切程度和危险发生的时空环境。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关于危不救入罪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各种争议观点。笔者认为,见危救助是一种重大道德义务,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是因时而变的,以微小的自由限制换取他人生命的可能延续是一般人能够认同的价值判断,因此将见危救助上升为法律义务符合期待可能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在必要性方面,笔者认为见危不救的社会危害性与犯罪行为已经具有相当性,其他手段不足以遏止,必须通过刑事立法进行规制;在可行性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立法中见危不救犯罪的立法技术和规定。笔者认为,如果见危不救者与身处危险者存在“紧密生活共同体”关系,或者对危险有“排他支配力”,构成犯罪,否则不构成。“紧密生活共同体”即成员间具有高度相互信赖关系的生活共同体。“排他支配力”指危险发生的情境使在场的见危不救者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上具有其他任何人所不及的决定力。在第三部分中,笔者提出在刑法分则中增设“见危不救罪”的设想,并分析了本罪的犯罪构成及其与易混淆罪名间的区别。在刑罚方面,根据其社会危害性,可设置得较为轻缓,一般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或单处罚金,对于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可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最后,笔者认为,虽然对于社会危害性严重的见危不救行为可以通过刑事立法规制,但仍应当尽早完善对见危救助者的权益保障制度,弥补当前法律的缺漏,发挥司法判决彰显公正的作用,正确引导媒体舆论,以有效遏制见危不救现象。
其他文献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充实图书馆信息资源,提高资源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增加信息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河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已经迈入第个年头,各高校图书馆从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开始了争取议会选举权的斗争,19世纪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妇女的政治要求从最初要求寡妇和未婚妇女的选举权逐渐向普选方向发展,选举权
<正>如果在室温时试验铁片在硝酸中的反应速率以及和硝酸浓度的关系,我们将会发现铁的反应速率,最初是随硝酸浓度增大而增大的。当硝酸浓度增加到30%~40%时,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在简要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相关问题,从精选阅读
目的:(1)探讨人类孕晚期松弛素(relaxin,RLN)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2)初步探讨孕晚期松弛素是否与绒毛膜羊膜炎有关;(3)探讨IL-6与绒毛膜羊膜炎程度及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1)应用酶联免疫吸
习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语言魅力。由于其固定的形式结构和特殊的语义内涵,习语历来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青睐。长期以来,众多语言学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顾客的购买力和对服务的要求不断上升。为取得竞争优势、提升组织绩效,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导向战略思想在各经济组织得到越发的重视和普及。而高
<正>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方志文献浩如烟海,形成一类独特的典籍。而且历代地方志的编纂非常普遍,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以至市镇、乡村。但一般读者读过地方志的并不多,
本研究利用最新的网格技术,从高校校园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出发,在对现行校园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为适合高校教育资源协调管理、高效使用的网格结构
<正> 按历史发展与逻辑衍进相一致的原则,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史从总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先秦两汉,此为古代写作理论的萌芽期。这个时期写作理论的内容主要是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