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朴通事》和《老乞大》一样都是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但它比《老乞大》的内容材料更加丰富,场景也更富於变化,学界普遍认为它和《老乞大》一样反映了当时地道的口语,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传世的《朴通事》有三个版本,由於流传下来的《翻译朴通事》已经不全,所以通行的版本只有两个,即《朴通事谚解》和《朴通事新释》,《朴通事谚解》汉语部分的修订约在1483年,而《朴通事新释》则於1765年问世,两者相距近三百年,语言的变化十分明显,因此将两个版本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常用词的演变和发展。由於《朴通事新释谚解》直到2005年才正式在大陆印行,所以之前的研究都集中於《朴通事谚解》,而且大部分是语音和语法的文章。
第二章通过两个版本的对比,选取了已经或正在发生更替的“租赁语义埸”、“劝禁语义场”、“等待语义场”和“脖子语义场”,考察了这四个语义场的主导词在近代汉语阶段的历时更替情况。通过考察,发现《朴通事》的两个版本中“租赁语义场”和“劝禁语义场”主导词的演变与其他文献中这两个语义场的演变进程相当一致。但在“等待语义场”和“脖子语义场”中,《朴通事新释》的用词则相对比较保守,明显慢於同时期的其他文献。由此可见,虽然学术界一致认为《朴通事》具有相当高的口语程度,但其中《朴通事新释》在词汇的选择上仍不免有保守之处。
第三章第一节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探讨了《朴通事谚解》中的四个方言词,它们是“标致”、“人事”、“爽利”、“起头”,通过对这四个带有方言色彩词语的考察,可以发现,这四个词语在同时期的北方文献中都极少或从未出现过,它们的通行地域仅限於江淮地区或南方方言区。第二节用版本对比法考释了两书中出现的一些疑难词语,有“定害”(折磨;侵害)、“遭害”(打扰)、“掠饬”(收拾;修理)、“细详”(仔细;挑剔)、“记事”(记号)、“随喜”(游玩)、“噎咈”(嗝)、“胡拨气”(糊味)、“告子”(招贴)、“理会”(知道)。
通过以上考察,笔者认为,虽然总体上《朴通事》反映口语的程度很高,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但是其中《朴通事新释》中少数用词的保守性也不容忽视。另外《朴通事谚解》中出现了具有南方方言背景的词汇,这也对一般所认为的该书反映了地道的北方方言遣一观点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