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挖机铣挖头设计与优化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389773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铣挖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巷道掘进、矿山开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铣挖头是铣挖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过程中,消耗了整机的大部分功率。铣挖头结构复杂,装配参数多,各参数间又相互关联和制约,直接影响整机的铣挖性能。因此,对铣挖头的设计优化成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以德国艾卡特ER-1500型铣挖机铣挖头为研究蓝本,基于对其初步测绘所获得的原始数据,首先从理论上对铣挖刀的布局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进而采用动力学仿真技术,系统地分析了铣挖机的工作性能,最后对切削角、刀尖轴向间距等关键几何参数进行了优化,进一步的仿真结果表明,铣挖头工作性能得到了较明显改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相关成果如下。论文以德国艾卡特ER-1500型铣挖机铣挖头为研究蓝本,主要研究工作和相关成果如下。(1)为了使铣挖头的参数化建模得以实现,本论文从各参数的空间意义出发,通过空间坐标变换的方式,将其统一到一个数学模型中,为铣挖头的结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2)通过计算铣挖刀铣挖岩石时的受力,确定了不同切削角和不同横切速度下铣挖刀的受力值;采用Pro/E建立铣挖刀和铣挖刀刀座的模型,并导入Pro/Mechanica中,分析了不同切削角和不同横切速度下,铣挖刀所受应力情况。通过对结果的细致分析,选取了铣挖刀最优切削角,为铣挖头的设计打下了基础。(3)为分析铣挖机的工作性能,本文对铣挖机铣挖岩石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首先将铣挖头三维模型导入到hypermesh中,并与其中所建立的岩石模型进行合并,分别构建了铣挖头钻进铣挖和横向铣挖两种工况的三维模型。进一步通过对模型的网格划分、关键参数设置、约束及边界定义、求解设置等,导出了适于LS_DYNA运算的K文件。将K文件导入ANSYS/LS_DYNA10.0中进行运算求解,得到了两种工况下铣挖刀的受力图。(4)本文进一步对影响外力的关键参数——铣挖刀刀尖轴向间距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更合理的刀尖轴向间距值。进一步对调整后的铣挖头进行动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各铣挖刀受力差异性明显下降,铣挖头整体受力也下降了,这说明通过调整铣挖刀刀尖轴向间距使铣挖刀和铣挖头受力更合理的方法是有效的,从而为后续研究中铣挖刀参数的进一步整体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从理论模型、三维实体构建、动力学仿真、结构优化等方面对铣挖机铣挖头的结构设计、性能分析及优化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方法及结果不仅对铣挖机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铣挖机的国产化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振动现象无处不在,有些振动对人们是有利的,而有些振动的危害则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如何减小工程中的有害振动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且随着人们对隔振系统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单层、线性隔振系统已不能满足工程实际中振动隔离的要求。浮筏隔振系统作为一个具有良好抗冲隔振性能的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实际中。本文研究了非线性阻尼对隔振系统的影响,为浮筏隔振系统阻尼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浮
本文研究女装圆装袖袖窿的三维虚拟形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包括开发环境的选择、三维人台数据获取及处理、三维人台的重建、人台臂根关键点的拾取、袖窿曲线的模拟以及袖窿三维
期刊
期刊
羽毛球机器人的研究主要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图像识别、控制工程等。本论文针对羽毛球机器人从目标识别和运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首先设计了
本文研究了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溶剂,再生丝素/聚乳酸(SF/PLA)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能;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静电纺丝装置,制备了SF/PLA共混非织造纤维网;经乙醇处理后,研究了共混
树脂传递模塑(Resin Transfer Molding,RTM)工艺是一种制造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先进技术,具有成本低、成型速度快、产品质量好、对环境污染小以及能够制造大型复杂结构
本文采用熔喷级聚丙烯(PP)和聚酯(PET)切片为原料,利用熔喷法非织造技术,并与驻极工艺相结合,开发一种新型的具有高过滤效率的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   本文首先对两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