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载哲学思想的目的就是立天人之大本。对张载虚气思想的理解,关键还在于对张载本然思想的理解。这种本体思想周而复始,流行不殆,推行变化,生生不息。张载的本体思想中也具有这种流动性,无论是“气”还是“太虚”,都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同时兼具超越性。随着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冲击。学者多以本体论和宇宙论来解释张载的太虚即气命题,与此同时,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解释为是还是不即不离,各持一端自然纷争不断。争论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张载思想是本体论和宇宙论并重,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儒学历来的文化传统与气论的发展完善共同促成的。本文首先简述了张载的生平以及“太虚即气”思想诞生的理论背景,并从其基本特性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入手,考察了“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分析和总结了“太虚即气”在近代之前和近代之后的研究与发展向度,最后尝试以一种“生生”的气学观来回应近代以来“张载哲学以何为本?”这一激辩问题。汉唐时期,随着佛老二学的兴起,其出世的理论追求使得世人脱离现世的世俗牵绊,使得世人们追求超脱,隐世、避世的态度,靡然成风。天下靡然同风。此时的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使得其从“罢戳百家”最后沦为“学绝道丧”,在本体层面上重新建构儒学便显得尤为重要。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继承了《周易》与阴阳、天地之“生生”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本体论与宇宙论相互关联的、变化不止、大化流行的气论哲学。他提出了重要的哲学命题——“太虚即气”以回应佛、老。在张载哲学中,“太虚”存在着三个特性:空间实在性、完备的价值性、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一性。而“气”与运动与时空,是一体不分的存在,“气兼有无”“气则有异”“气有阴阳”,其基本特性中也蕴含了价值品性与成圣的修养工夫,“太虚之气”不仅是人性价值的源泉,也是人们“至诚”“至善”“至圣”的价值蓝本。在近代前,“太虚”与“气”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气”的发展本身先后经历了本体化向度、实有化向度以及科学化向度的转化,使“气”逐渐成为中国哲学中最基本、含摄最广的哲学范畴。近代以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涌入,各学者们开始结合西学来审视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与“气”,这使得在追问张载哲学何者为“本”时,按照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理解分为三个学术阵营:(一)“是”系学派;(二)“即”系学派;(三)“即是”系学派。对其不同的理解也暗含着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同态度与界定。对张载的哲学思想做整体性的思考把握,从而发现学者们争论张载何者为本的根源在哪。如何把握太虚之气也无所谓过时不过时,仅是世界观(时空观或宇宙观)不同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一种具有中国特性的气论哲学来面向世界哲学,所以亟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哲学视野来审视气论哲学研究。中国哲学讲求世界本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和谐一体的存在。由此,我们呼唤一种以“生生”为核心的气学观,太虚与气的关系本身也是一个生生变化的过程。把张载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并重的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进行讨论,所突出的并不是“太虚”或“气”作为本体的重要性和独立性,而是本体独立性与本体创生性相合的气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