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构成了徐则臣文学世界的两大版图。批评界从“底层文学”、乡土文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两大系列小说的解读,丰富了徐则臣小说的意蕴。本文则试图从理想主义书写的角度,通过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方法,对徐则臣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深入地研究。在细读其长篇小说《夜火车》和《耶路撒冷》,以及“京漂”系列等小说的基础上,既指出徐则臣小说理想主义书写的可贵之处,又揭示其内在的困境与悖论。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夜火车》中的理想主义人物陈木年的自我成长。通过分析陈木年“出走”这一象征性事件,指出他具有冒犯当下世界生活秩序的勇气,具有理想主义情怀。但是,由于这一“出走”行为以逃离当下世界为指归,没有背负起自身对当下的责任。因此,陈木年的自我成长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他的理想主义也受到了质疑。尤其是,通过分析陈木年与沈镜白、许如竹和金小异这三个人生镜像的关系,指出陈木年这一理想主义人物内心深处的虚无感。在此基础上,认为徐则臣早期的理想主义书写是一种悲凉的理想主义书写,这种理想主义书写对执着于当下世界的真正的理想主义构成了误读和遮蔽,因此需要克服与超越。第二章主要是把徐则臣最富盛名的“京漂”系列小说放置在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的视域中讨论。参照徐则臣对京漂理想主义者的身份指认,认为对理想主义者生活创伤和精神困境的书写,构成了“京漂”系列小说的深层内容和“底层”书写的核心。在具体分析京漂人物的生活创伤和精神困境时,侧重于讨论它们在都市底层生活中,理想主义精神逐渐地衰退和个人主体性逐渐丧失的事实,以及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由此,指出徐则臣贯穿在“京漂”小说中的理想主义书写激情的命运走向是,理想主义最终走向庸俗化的境地,理想主义者陷入主体性丧失的困境之中。第三章着重分析长篇小说《耶路撒冷》,集中于探讨景天赐之死和耶路撒冷对初平阳的意义,指出信仰的个人在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对代际共同体和意识共同体的质疑中,也指出信仰救赎的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