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盈余达到创纪录的1019亿美元,进出口连续12年保持顺差,日益引起世界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在总体上概括了中国贸易平衡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贸易平衡商品结构和国别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当前阶段的特点。论文核心部分是对中国贸易平衡成因的研究,包括对人民币汇率、相对产出水平、投资等具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从国民收入账户的角度对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外贸制度环境变革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中国贸易平衡对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在此之前,对中国贸易平衡格局、成因、影响及应对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研究中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成因检验及一些模型的建立,从计量角度分析验证人民币汇率、相对产出水平和投资对中国贸易平衡的作用及具体的影响渠道和影响效果,并从体制环境、内外部经济环境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合理解释。结果表明,投资主要通过进口影响贸易平衡,影响力度大、影响方式直接;相对产出水平对进口、出口和资源配置都有影响,但影响方式比较复杂;整体而言,汇率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力度并不强。
(2)结合对43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以及主要贸易顺差国的结构性失衡;并分析指出,中国当前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的主要矛盾,应该更多地归因于这一时期的高储蓄率,而非投资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消费与投资在决定贸易平衡中的不同作用。
(3)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贸易失衡对本国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安全的影响。认为作为全球性结构失衡的一部分,中国的贸易失衡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缺乏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并给国内外金融安全带来隐患。
(4)结合国际收支调节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分析应对中国贸易失衡的安全的政策选择。指出对中国贸易失衡的调节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耐心的过程,既可以从结构性失衡的调节入手,促进贸易收支的平衡,也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出发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整个国际收支趋于良性平衡,缓解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压力。这一建议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