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虑是一个被长久讨论的心理学问题,然而心理学上的焦虑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并不完全相同。局限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焦虑是本篇论文主要考虑的问题。语言焦虑既有促进学习的一方面也有阻碍学习的一方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焦虑是一种情感过滤因素,妨碍学习者取得较高的外语能力。焦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气质性焦虑,一次性焦虑和情景性焦虑。就语言焦虑而言,从情景性焦虑的角度研究是最适合的。Horwitz等在1986年提出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简称FLCAS并用它从情景型焦虑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焦虑。Horwitz等(1986)把构成FLCAS的33个问题组合成了三个因子,Aida于1994年把这些问题重新组成了FLCAS的四个因子。基于这些理论,这篇论文着眼于语言焦虑这个问题来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同济大学的125名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被分成四个班级并于第一学期的第十一周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第一部分—FLCAS和第二部分组成(见附录I)。在第二章中笔者对这些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笔者在分析中发现此次结果与Aida(1994)的结果更为相似,因此选择了Aida对FLCAS的因子分析来进一步分析数据。笔者通过分析发现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是让学生感觉焦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至于性别方面,男生与女生在语言焦虑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在第三章进行了为期六周的教学实验并提出了两个假设。假设I:在实施了一些措施之后,学生的焦虑程度可以降低;假设II:班级越小,学生的焦虑程度就越低。作为实验对象的125位学生被分成两组,每组有两个班级。第一组为控制组,第二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有35位学生,另一个班只有18位学生。这就给笔者提供了验证假设II的机会。笔者在第四章中进行了实验后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假设I得到了验证:1)经过6周的实验,实验班和控制班之间在焦虑程度上有显著差异。2)实验班的焦虑程度在实验后有明显下降,而控制班则大体上没变化。3)就因子分析而言,控制班在各因子上的焦虑程度没变化而实验班的焦虑程度在第一和第二因子上有明显的下降。就假设II而言,分析发现:1)小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比大班的学生要低。2)两班在第三和第四因子上存在明显差异。小班的学生在与本族语者交谈时感觉更舒适,对目的语的态度更积极。然而这两个班在第一和第二因子上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只能说假设II只是部分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