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相关论文
中国书法从东晋时期在实用要求的驱使下逐渐形成了以“二王”为代表的规范流丽的帖学系统。自赵孟頫集大成之后,到董其昌已成强弩之......
嘉道年间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内外形势的种种变化,激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倡导经世致用思想,他们以济世利民、经邦安国为己任......
在伊秉绶的交游圈中,比较特别的是与包世臣的关系.二人同为嘉庆帝师?大学士朱珪门人,年龄却相差二十一岁.他们相识于袁浦,在扬州赈......
清代近三百年书法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蜕变,主题是碑帖之争。自“仪征太傅首发名论,而知斥王著之误,犹薄羲献之书”[1],到推崇王......
康有为先生曾感叹道:“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纵观中国历史,确如康有为先生所言。自秦一统全国至清亡,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中,漕运一直......
包世臣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反映了清末封建思想营垒初步分化的过程,对其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剖析清末封建......
<正>包世臣作为清代中后期"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在其碑学巨著《艺舟双楫》中以前所未有的细致和精微对北碑书法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一、稿件寓作者魂灵记得小时候就听父亲讲安徽同乡的作家包世臣。父亲在皖南教书,听到过不少徽州人谈起乡贤包世臣。嘉庆七年(1802......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晚年自号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毕生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晚年寓居金陵,“整齐旧业,勒成定本......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志,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文清,便......
南朝齐梁时期,庾肩吾通过《书品》建立了古代书法品评标准和发展秩序,为唐代太宗“尊王”提供了理论铺垫。从此以“大王”为楷模的......
1923年,胡朴安先生编印《朴学斋丛刊》,中有《包慎伯先生年谱》一卷,后有多种丛书或丛刊将其收入,黄山书社1991年出版之《包世臣全......
历来学者对包世臣的书学思想研究,大多把侧重点放在其碑学思想层面上.而其书学思想中的书体观,特别是他关于隶书体的阐释,却鲜有学......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代嘉道年间著名的经世思想家,晚年“整齐旧业,勒成定本”①,总名为《安吴四种》.......
包世臣泾县人.家境虽贫,父却文雄郡邑.世臣幼时饱学经史,"资质绝人".中举后,在赈灾、咨政、知县中均多有建树.包世臣在经济上重农,......
鸦片战争前后包世臣所著的优秀农学作品——《郡县农政》,能够具体反映出当时林业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历史图像。江淮等地一些农民认......
陈钝之 陈钝之,名锋,山东枣庄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研究生,文化和旅游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
包世臣(1775-1855年),字慎伯,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于东汉时曾分置安吴,故又称包安吴、安吴......
陶澍和包世臣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核心骨干,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包世臣是陶澍的主要幕僚,他们开始突破“重农轻......
清代的金石学兴起,引发了一场古文碑版搜寻考证热潮,这也使人们对“二王”正统的书法有了新的思考。在阮元“南北二论”的影响下,北朝......
包世臣在文学上否道,书法上博学兼采,自成一家.在诗、文、赋诸方面,世臣有不凡之绩.作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提倡北碑,其行草和隶......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学者致力于实政之学,并针对社会积弊提出改革方案,构成经世思潮一个引人注目的侧面。在当时的经世学者群体中,包世臣......
包世臣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包世臣对盐商的评价很低,主张只能在强加监管的条件下加以利用。就盐业缉私而言,包世臣......
王茂荫和包世臣都是我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经济学家,他们都主张运行货币改革,并且他们所拟定的改革方案均得到了后世经......
杨锐(字叔峤,1857~1898)的书法理论在晚清书学领域占有一定地位。清成丰前后,随着大量碑碣出土,“碑学大兴”,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求......
<正>一"藏锋"一说,作为学书者的"常识",几乎无人不知。然而其中原委、是非,却始终是一笔糊涂账,常识而被扭曲,扭曲而被视为常识,贻......
包世臣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引发了他对民生的思考,清由盛转衰社会环境和民生凋敝的现实促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在他的诗、文和论......
一、明季书风的持续清初书法,承接晋唐以来一千多年帖学的传统,中叶以后还发现并吸收前代罕见或未见的商周时代甲骨文金文,汉晋南......
黄宾虹(一八六五——一九五五),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年后以号行,安徽歙县潭渡村人。其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屡经世变,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