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20世纪90年代始于西方并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其目的是积极吸引私营企业参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采用PPP模式融资,既可减轻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财政开支,又能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同时也为项目引进更好的管理创建了平台。在我国,国有企业是独立核算法人,可以也已经作为非公共部门参与了很多PPP项目。
从土耳其首次应用BOT模式到我国第一个BOT项目——深圳沙角B电厂,从英国首次提出PFI、PPP理念到北京地铁4号线建成运营,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应用成就和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PPP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因素:特许经营协议谈判、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谈判、项目参与方风险分析及分配机制。本论文在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分析以上三个关键因素。在项目发起人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后,以公开招标或邀标的方式吸引私有企业参与PPP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后,双方进行特许经营协议谈判,确定特许经营期、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机制、项目补偿方式、项目范围之内的商业活动授权等。成立项目公司后,其以项目预期盈利和自有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并采用无追索或有限追索方式融资,保证项目资金按时到位。在对各方进行风险分配时,假设各个风险独立对项目产生影响,采用层次权重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以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控制风险的原则分担风险。实践证明,项目参与方控制风险的能力、风险分配和收益是影响项目运营的关键因素。
本论文基于我国PPP发展的现状和我国的实际相关环境进行研究:第三章对PPP项目进行运行程序研究,以利益本位原则从私营企业角度出发对其参与PPP项目进行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第四章对PPP项目财务和社会效益评价,以权利本位原则(即政府有权维护公众利益)从公共角度出发分析PPP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五章对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评估,研究风险的分配和处理措施,各参与方进行合理的风险分配研究;第六章是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案例分析,总结我国在公共设施领域实施PPP模式项目融资的经验,为我国PPP模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