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载孔子重要思想的儒家经典,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在《论语》众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阿瑟·韦利的译本进行研究。论文研究采用的理论为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诞生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型方法论。该理论强调将文学批评理论的焦点由关注作者-作品转向文本-读者关系。该理论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即读者的社会经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此外,一部文学作品不会把所有信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蕴含许多空白和意义未定点在文本中。接受美学自诞生之后便应用到众多研究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传播到我国,进入翻译研究领域。《论语》英译本研究众多,视角各异,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韦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阿瑟·韦利作为汉学家的独特文化身份,犹太裔英国人的成长背景,及其个性,吸引了作者对其译本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韦利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怎样发展为杰出汉学家。这些背景知识,都属于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或“前理解”,进而影响韦利在翻译时采用的策略。在分析部分,论文选取韦译本的众多例证,阐述韦利作为《论语》的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他需要依靠自己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来理解文本的空白和不定性。同时,韦利也要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视野融合。本文从文化、语义、修辞层面将韦利译本与保罗·怀特的译本进行了比较。通过阐述韦利对“期待视野”及空白与不定点的处理,归纳出其众多翻译策略,包括普适性翻译策略,创造性移植等。本文旨在验证接受美学应用于《论语》翻译的可行性,并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韦利及其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