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论语》韦利译本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载孔子重要思想的儒家经典,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在《论语》众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阿瑟·韦利的译本进行研究。论文研究采用的理论为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诞生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型方法论。该理论强调将文学批评理论的焦点由关注作者-作品转向文本-读者关系。该理论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即读者的社会经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此外,一部文学作品不会把所有信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蕴含许多空白和意义未定点在文本中。接受美学自诞生之后便应用到众多研究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传播到我国,进入翻译研究领域。《论语》英译本研究众多,视角各异,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韦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阿瑟·韦利作为汉学家的独特文化身份,犹太裔英国人的成长背景,及其个性,吸引了作者对其译本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韦利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怎样发展为杰出汉学家。这些背景知识,都属于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或“前理解”,进而影响韦利在翻译时采用的策略。在分析部分,论文选取韦译本的众多例证,阐述韦利作为《论语》的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他需要依靠自己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来理解文本的空白和不定性。同时,韦利也要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视野融合。本文从文化、语义、修辞层面将韦利译本与保罗·怀特的译本进行了比较。通过阐述韦利对“期待视野”及空白与不定点的处理,归纳出其众多翻译策略,包括普适性翻译策略,创造性移植等。本文旨在验证接受美学应用于《论语》翻译的可行性,并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韦利及其译本。
其他文献
中风后抑郁症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
指挥控制网络是信息化时代,新型战争形态下的产物,它将各作战要素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优势向作战优势的转换,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指挥控制网络表现出节点异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是指
2019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冰心年谱长编》,之后,福州举行了一次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近30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福州、厦门等地。冰心年谱从开始到出版,前后十余年,字数达200多万字,1822页,从头翻一遍都不易。座谈会的一些观点先后见诸媒体,我在会上也有一个简短的发言,但由于时间原因,意见没有展开。这里,我用书面做些说明。  一、资料来源  编著年谱,史料是
明清时期,在政府强制、引导及自发形势下,以湖广为主体的大量移民涌入商洛,他们往往以家族为本位,以族长为领袖聚族而居。政府允许他们垦荒或购买土著人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且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