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金融市场及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的同时,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防止金融危机蔓延和经济进一步衰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协调一致地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试图对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以往日本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和效果以及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分析其退出时机的选择。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最早使用于日本2001年发生的经济衰退时期,由于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状况,整个经济的投资意愿和需求都很低,而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极其有限,于是非传统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运而生。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理论表明传统货币政策失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无法降低利率并刺激有效需求。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金融市场的稳定为目标,通过直接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来提供流动性,防止金融危机的蔓延。本文对历史上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陷入流动性陷阱下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效应有限,在增加基础货币的同时却无法有效增加信贷量。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是各国通过降低利率接近于零,然后承诺这样的低利率保持到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并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止,使用创新工具大量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和大量的直接购买国债的手段恢复金融市场。本文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采取的政策内容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政策在提高货币流动性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信贷量的作用有限,而且产生了很大的通胀风险。本文着重对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说明通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且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了2007年紧缩政策的时滞影响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初步影响,及时避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的下滑。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取得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效果的同时,其退出机制也尤其重要,因为过早的退出会丧失现有取得的经济复苏的成果,但是过晚的退出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经济持续稳定的复苏。现有一些国家已经步入了退出轨道,本文对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的标准和步骤以及退出方式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指出退出需要考虑通胀压力、持续需求的增长、财政赤字和失业率。本文形成以下结论:第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金融稳定为目标,同时关注多维经济变量,理论上存在以下政策传导路径,分别是资产负债表途径、低利率引导途径、绕开信贷环节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和与财政扩张配合途径等。第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利率并承诺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提供给金融机构流动性、向金融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和购买政府长期债券四个方面进行。第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摆脱危机必不可少,主要为全球经济创造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引导形成长期低利率预期,重塑相关主体的信心和稳定金融体系,缓解通缩局面,启动了全球经济复苏。第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完全有效,同时也带来了新风险。主要问题在于未能有效改善信贷市场的融资功能,未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管道”,长期内造成全球货币供给增加,形成通胀预期。第五,我国的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还能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且危机下的应对措施呈现密度高、力度大的特点,经济有所复苏。第六,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了2007年紧缩政策的时滞影响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初步影响,及时避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的下滑。第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应该考虑通胀压力、失业率和财政赤字等影响因素,通过渐进的方式有序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