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双量齐増”,并且形势日趋严峻,对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基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视角的研究认为,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不对称、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是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人口、主要从事较大强度体力劳动的农民工群体在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方面与城乡居民均存在较大差异,其粮食需求被低估进而导致全国粮食需求预测偏低。因而我们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也应引起充分重视,其导致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加,而且增长快于预期,这可能是造成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双量齐增”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从“城镇户籍居民+农民工+农村居民”的“三元”结构新视角对我国粮食需求进行研究,对科学评估我国粮食需求和贸易变化以及制定相关粮食安全政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利用2013年和2014年全国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民工粮食需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并进一步从农民工粮食需求角度探讨了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双量齐增”的原因。第一,本文从口粮需求、消费动物性产品引致的饲料粮需求以及粮食总需求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民工的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进行了测算;第二,建立口粮、饲料粮和粮食总需求模型,对农民工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第三,对农民工与城乡居民粮食需求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二是对农民工与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城市化对我国粮食需求的拉动作用和农民工粮食需求的低估程度;第四,对不同地区农民工粮食需求差异进行研究,首先对不同地区农民工的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建立不同地区农民工的口粮、饲料粮和粮食总需求模型,并对饲料粮需求差异进行重点分析,最后利用条件分布分解模型进行差异分解;第五,利用双对数模型对收入分布变化和不确定性对农民工粮食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六,分析了我国粮食产量、贸易量和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从农民工粮食需求角度对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双量齐增”原因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为455.00千克,其中口粮和消费动物性产品引致的饲料粮需求分别为238.96千克和216.04千克。无论是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还是行业结构来看,口粮需求和饲料粮需求基本上各占一半,而不同地区农民工的年人均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的差异较大。第二,农民工口粮和饲料粮需求量均高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需求结.构介于二者之间。第三,从2013年和2014年的平均水平来看,农民工进城导致粮食需求增加2578.5万吨,约占我国同期粮食总产量的4.27%。全国粮食需求量被低估了 3580.1万吨,相当于同期粮食产量的5.92%,高于我国当期谷物进口量。第四,东部比中西部农民工的年人均粮食需求量略多,前者口粮与饲料粮需求比例基本相当,后者口粮需求比例较大;随着分位点的升高,饲料粮需求的总差异和系数差异逐渐缩小,特征差异逐渐增大。第五,收入分布发生变化时,农民工各类食物消费支出额和消费量均发生较大变化。第六,收支不确定性对农民工消费和食物消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消费水平越低或收入水平越低,抑制作用越强。第七,超过中国20%人口的农民工对粮食需求的拉动,是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双量齐增”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依靠国内市场,确保口粮安全,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第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饲料粮要实现多元化。第三,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既要考虑农民工与城乡居民粮食需求的差异,也要充分考虑农民工收入分布格局的变化。第四,加强培训,合理引导农民工行业间和地区间转移。第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减少农民工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升农民工的消费预期,释放农民工的消费潜力,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