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考虑到中国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用途管制、日益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空间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转型需要,我国城市普遍在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张和国家偏紧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现实压力下,不断加大了对城区内老工业区的更新力度。老工业区更新至少可促进城市工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合理布局、提高工业化水平及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同时,在尽量减缓社会矛盾的前提下改善老工业区的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老工业区的更新或改造的本质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或结构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一般指工业用地主要被非工业用地所置换,也是城市全面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业用地的再开发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而且可促进老城更新和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但是,老工业区的用地更新过程涉及到如何通过城市工业企业的搬迁提升城市工业水平,如何通过用地更新实现城市整体的用地结构优化,如何通过老工业区用地再开发改造老工业企业的居住区以及实现土地增值和商业开发、改善城市形象并妥善处理更新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等。转型期,鉴于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博弈日益复杂化,要完全达到以上几个基本目标实属不易。为此,本文以成都东郊工业区为例尝试深入的探讨上述问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分别探讨了城市老工业区用地置换的理论模式和成都市的东郊案例,最后为结论部分。通过详细分析老工业区用地置换的“成都模式”,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在成都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东郊工业用地至少86%被居住和商业用地所置换,明显优化了成都市的功能结构;(2)工业用地置换过程是政府和企业良好合作的结果。政府以规划方式对东郊工业区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不但促进企业搬迁,而且促进了老工业区的再开发。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政府不但利用“土地资本”(变资)与“民间资本”(引资),通过“基价收购,全额返还”和“出城入园”方式破解了企业搬迁和改革的资金困境,优化了城市工业企业的布局,而且顺利地更新了老工业区;(3)采用循序渐进的更新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如东郊工业区的置换顺序大致沿着“二环路”由南向北、由“二环路”沿线向外扩展。这既保证了工业用地更新的质量,也可逐步解决更新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