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自然地理差异较大,在各地区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各地区民俗建筑风格也千差万别。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发展成熟,对其结构体系和建造技术相关的研究不甚列举。然而,利用其它材料和技术建造的传统建筑,却未得到相等的重视,对它们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石材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由于其耐久和坚固的特性,可历经千百年不倒,传承并延续着许多古老的地域文化。在川西高原的传统石构民居,伴随川西藏族的生活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就地取材,仅用石木泥土建造,有良好的保暖、抗震性能,是作为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在地域建筑的研究中,对石构建筑结构体系专门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在建筑创作领域的探讨和总结。而对川西传统石构民居的研究,也同样地限制在空间形态、分布特点等方面。对石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在现在看来是欠缺而且必要的。故本文落脚于川西传统石构民居,从对石材的特性、加工起,一步步分析其生成条件和建造过程,对其构造做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剖析其结构构件之间的关系,并用静力计算其破坏条件,得到其构件的最大承载力,最后得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总结历届课题组的调研资料,并通过对川西传统石构民居的选点调研、总结及归纳,以建筑学、城市规划、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做为考察基础,运用了建筑学、材料学、土木结构、力学等研究方法,对其常见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并模拟其构件形式、对其结构体系进行静力荷载实验分析,分析其承重体系的荷载能力、抗震性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川西传统石构民居的结构优化和建构技术有一定的改进,并且希望由此出发点开始,有更多的人从石构建筑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传统石构建筑的本质属性和改进措施,对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全面的解决问题。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