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音乐资源丰厚,形态众多,“昆明调”就是其中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物象。“昆明调”作为滇池流域活态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历经数百年传习至今,绵延的律动中,承载着一方水土民众情感独特的表达方式,其律动的结构是地方性音乐传统可感知的形式。伴随“非遗”的大背景,“昆明调”因其特有的风格特性和文化内涵,得到各级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并于2006年成为云南省“非遗”项目。但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昆明调”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却令人堪忧。基于这样的立场,笔者力求对“昆明调”的旋法特征、文化功能及其现代传承与传播状况进行一种系统的考察,目的在于探寻作为滇池流域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民艺之花,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其所呈现的传承与传播状况的现实景观、进而探索其与昆明现代城市生活的相互关系。本文以“昆明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支持与田野考察展开探究,结合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学、传播学、审美心理学等学科方法,依托接受美学的立场,从历时与共时层面透视“昆明调”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其音乐本体形态的流变与其传播的轨迹,以图通过这种专题的研究,对自己专业的学习进行一种学术的检验。文章共分五章进行讨论:第一章,意图对“昆明调”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解析,“昆明调”作为本土音乐与移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不同文化碰撞的产物。因此,如何通过对屯边文化的了解、完成对方言的辨析以及对曲调构成逻辑的辨析,这是本论题需要研究的第一个要点;第二章,首先,对“昆明调”音乐结构的特征进行概述,通过对“昆明调”传承状况的考察,完成对其音乐本体的解读,进而阐释其传承的意义;其次,“昆明调”传播面广、曲调繁多,笔者就开展对“昆明调”曲谱的收集与整理的情况进行归纳,进而对其谱、调、器等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认识其“音”本体特征。第三章,对“昆明调”的功能论进行阐释:从学术上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发展并非是偶然现象,定有其功能意义。讨论核心将从“昆明调”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展开梳理,以识读其“乐”本体的价值。第四章,对“昆明调”的传承方式,包括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传承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归纳,探寻其规律并通过学理的支撑,使“昆明调”的现代传承获得更多理论的期待。第五章,考察“昆明调”的传播路径:“昆明调”作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看待其在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心理的调适导致其由“原生”到“衍生”到“再生”这种变迁带来的音响结构变化和审美心理的变迁,以求通过学术的结论,表达“昆明调”在当代社会进行传承、传播的必然意义,为发挥其在现代乡村社会转型进程中实现“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产生文本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