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工作敬业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是对各行业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工作敬业是国家昌盛、民族进步、个体发展的基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毫无疑问地应该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但是,有研究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侵袭,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厌倦了高尚神圣的职责,淡化了教书育人的意识,甚至出现了教师敬业危机。因此,加强教师工作敬业的研究意义重大。概览已有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关于教师工作敬业的研究基本上都归类于思辨性质,很少有人对教师的工作敬业进行实证性探索。鉴于研究意义的重要性和当前研究存在的缺陷,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视角,采用实证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工作敬业的内涵、结构、机制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整个研究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外关于工作敬业的研究情况加以综述。第二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和架构及假设。第三部分采用特征对比法和语义分析法,通过两个研究分别对工作敬业与工作投入、工作敬业与责任心进行概念辨析,以确定工作敬业的典型特征。第四部分是研究的重点,我们通过8个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工作敬业的测量问题。首先,根据访谈、公众观调查以及已有文献,进行理论构想,给出教师工作敬业的操作性定义。其次,依循操作性定义,按照问卷编制的科学程序,在研究2和3中,分别编制了教师工作敬业的自评问卷和学生评问卷。在研究4中,开发了敬业态度的内隐测量程序,并对工作敬业的内隐态度和工作敬业外显得分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研究5-8中,我们对教师工作敬业自评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部分考察了中小学教师敬业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的背景变量(性别、工作年限、婚姻、教育程度、学校性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特征。第六部分我们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了4项研究。研究1考察了工作要求-资源与工作敬业的关系。研究2考察了个人教学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工作敬业的关系。研究3考察了工作应激、工作敬业与离职倾向、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研究4中,我们构想了一个工作资源模型,把环境因素(工作资源)、个体资源(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工作敬业和工作绩效整合到一个模型里进行探究。第七部分进行总的讨论。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工作敬业与工作投入、责任心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每个概念都具有其自身的典型特征。(2)工作敬业是一种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爱岗乐业、认真负责、勤奋进取、认知投入、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教师工作敬业是教师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爱岗乐业、教学负责、关心学生、学习进取、工作专注、工作奉献和工作创新。(3)教师工作敬业的自评问卷和学生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教师工作敬业的内隐态度是积极的,即相容区组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区组的反应时。工作敬业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相互独立的关系。(5)教师工作敬业的自评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6)中小学教师工作敬业整体水平不高;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学校类别、学校性质在工作敬业或工作敬业的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7)工作资源可以预测工作敬业,而工作要求却不能显著预测工作敬业,工作资源与工作敬业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8)个人教学效能感既可以直接影响工作敬业,也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这一中介而间接影响工作敬业;成就动机直接影响敬业。(9)工作敬业不是工作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变量;工作敬业是工作应激与离职倾向、工作应激与心理健康间的部分中介变量,是工作应激与工作绩效的完全中介变量。(10)敬业的工作资源模型将环境变量、个体资源变量、环境与个体间的交互、工作敬业及其影响的后果变量进行了整合,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模型。综合来说,本研究主要有以下贡献:(1)理论贡献。本研究在充分重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以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敬业的深入探讨,建立理论构想、编制科学的测评工具并对工作敬业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拓展了工作敬业的工作资源模型。研究的成果可能对工作敬业的本土化研究,对丰富工程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有所贡献。(2)实践贡献。本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工作敬业的教师自评问卷、学生评问卷、工作敬业态度的内隐测验可以用来评估教师的工作敬业情况,帮助了解教师工作敬业的现状,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敬业管理奠定坚实的工具基础。工作敬业的特点研究、相关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影响工作敬业的因素,该研究对有效提升教师工作敬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方法贡献。在理论构建和实证探讨的基础上,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内隐和外显相结合的方法来验证教师工作敬业测量的效度,既存在方法上的创新,又保证了测量工具的质量,而且在国内最先编制了科学的中小学教师工作敬业的测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