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高速增长之中,就业问题首当其冲;从微观层面来说,就业乃民生之本,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兴趣,就业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理论问题。其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00万,使得劳动力供给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需求下降,大约1.5亿—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同时,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在城市劳动力需求也在下降,城市里存在着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口。因此,就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国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形成原因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实行计划经济,劳动力配置靠行政调配,价值规律不起作用,劳动者的就业由政府包揽,因而没有独立的就业理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劳动力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就业问题不突出,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转型,就业问题凸显,而且越来越严重,所以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重视,对此的研究逐渐增多。我国的就业理论研究主要有三大类:1)人口学理论中关于就业的研究、2)统计学中关于失业率统计的研究、3)劳动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总体来看,广泛涉及到中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转轨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发展、国有企业改<WP=3>革与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失业保险、教育和社会保障体制、就业政策和就业措施的国际经验借鉴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各有侧重,不乏真知灼见。但在笔者所见的文章中,定性分析的居多,定量分析的相对较少;同时,进行定量分析的有些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一些误用,使得一些研究似是而非。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劳动就业问题进行数量分析,对中国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形成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从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回避价值判断,只是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各个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规范研究方法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关系是,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所以,本文在研究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对国内外有关的就业理论进行综述,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现有就业理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本文研究的方向和基本方法;然后结合所搜集到的有关数据资料,运用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得出中国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就业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具体来说,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论文要研究什么问题,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若干基本界定,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的就业理论,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具体方案。第三章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把经济学中最根本的供求分析法运用于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弹性和劳动力需求弹性分别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均衡分析的蛛网模型,结合数据计算,以判断我<WP=4>国自1978年到2001年的劳动力市场所处的状态,说明我国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就业增长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加以讨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各产业的就业弹性、各行业的就业价格弹性说明以后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趋势;分析我国就业结构的区域特征、城乡差别及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结论部分对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进行综述,并得出若干结论。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微观后宏观,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就业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形成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本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思路和逻辑结构,并对全文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就业理论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的基本理论,并划分为“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包括就业自动均衡论、均衡工资就业论和有效需求充足就业论)、就业周期波动论(主要有天体运动论、货币信用松紧交替论、投资过度论和消费不足论)、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包括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以及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理论四大学术流派,并对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