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徐家汇教堂区为研究对象。1608年,徐光启将天主教引入上海,随后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逐渐兴盛。1641年,徐光启死后安葬在徐家汇土山湾北,徐氏后裔在此结庐守墓,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库”,后渐成聚落。因为肇嘉浜、李漎泾两条河流在此汇合,所以称为徐家汇。近代以前,徐家汇为沪西荒僻之地。鸦片战争后,重返上海的耶稣会士选择具有天主教传统的徐家汇建造耶稣会院。晚清起,徐家汇陆续兴建天主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土山湾孤儿院、天文台、博物馆、徐汇公学等宗教文化事业,一批专事以文传道、以学证道的耶稣会士在徐家汇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徐家汇教堂区成了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但是新耶稣会实施的江南科学计划偏离了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法国殖民色彩,徐家汇一些天主教文化事业难以融入中国社会。 徐家汇地处上海市区西南门户,为陆上交通要道,连接漕河泾、七宝、莘庄、北桥、闵行等中心集镇和松江县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太平天国期间,为避战火,江南的大批天主教徒涌入徐家汇,徐家汇遂成集镇。1914年法租界第3次扩张,把徐家汇和上海市区连接起来,天主教上海教区中枢逐渐转移到徐家汇,形成了徐家汇天主教中心。在不平等条约和法国租界当局的庇护下,解放前,徐家汇天主教会取得了东起天钥桥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迄徐镇路的地区,历史上被称为徐家汇教堂区。天主教的兴盛对徐家汇境内教育、文化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简而言之,近代徐家汇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是近代上海最有文化气息的社区。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上海徐家汇教堂区的地理沿革以及社会变迁。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福利方面探讨新耶稣会和徐家汇文化事业的关系。第三章展现徐家汇教堂区上海“拉丁区”特征,并分析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原因。结论部分从城区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天主教对徐家汇地区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并从徐光启的开风气之先探讨徐家汇文明形成和近代上海教育文化繁荣的原因。本文从城区史的角度出发,在力图展现徐家汇教堂区发展轨迹的同时,呼吁保护当今徐家汇城区的文化多样性,守住城市文化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