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相关论文
以清初南京天主教学校十六位学生关于佛教持斋的作业为例,分析清初天主教与儒、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作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从......
清中前期法国传教士对幼童的传教主要表现为利用中国本土传道员进入育婴堂、寺庙等地给垂死的儿童完成洗礼仪式。天主教传教士强调......
艾尔曼在新作《科学在中国:1550—1900》中描绘了耶稣会时期和新教时期中国的科学图景。其中既有科学来中国的过程与表现,也涉及科......
中国对于欧洲来说曾是一块神奇的、充满谜团的东方土地。随着传教士东去和西欧制图学的发展,17—18世纪西欧知识界对中国的地理历......
本文以仁慈堂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印有耶稣会专属徽号的陶瓷器皿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通过对其外在形制的分析推断出......
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领域,来华传教士作为最重要的群体之一为学界所重视。德国来华耶稣会士汤若望(1592-1666)作为在明清两朝都任......
本文关注一种葡萄牙历史上特有的社会援助体系——“仁慈”。通过将之放置于葡萄牙和教会合作、进行海外扩张的背景之下,探讨这样......
本文对耶稣会远东巡察使范礼安及其远东传教事业进行了探讨。文章针对国内对范礼安研究相对薄弱的情况,力图梳理出范礼安这一重要人......
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率先开始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并由此开始海外扩张。与此同时,因宗教改革而陷入困境的罗马教廷......
明朝末年,天主教新兴的修会耶稣会趁航海大发现之便,秉重振天主教之雄心,一帆涉海,来到澳门,开始向西方传说中神秘而富庶的中国传播“上......
农村社会组织是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也是乡村社会空间秩序维系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现代国家建构的启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情形下,农村......
耶稣会,是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修会,在中国,它富有开拓性地文化传教,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作为近代耶稣会传教的中心,徐家汇至......
本文选择1603年成立于意大利罗马的山猫学会作为考察对象,从学会的发展历程、主要贡献、学术传统、与耶稣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学......
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西欧进行宗教改革,天主教遭受严重打击,为巩固天主教势力,耶稣会应运而生,为扩大天主教统治范围,耶稣会传教......
科里住了位老年女患者,双下肢骨折合并创伤后精神障碍住院第一天,老人就表现出极大的抵触情绪,哭喊骂人,撕扯床单,故意将大小便解......
马相伯(1840.4.17-1939.11.4),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
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艾儒略、卫匡国等人,刻苦学习中文汉语,攻读《四书》、《五经》,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用......
西洋乐器早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就带入了中国,不过那只是一架“古钢琴”而已.而大量的西洋乐器传人中......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基督教向中国的突进大致有四次,形成了三次峰谷,而从基督教的第三次来华才与中国文化开始了碰撞与交流.而......
《中国不笑,世界会哭》的写作立场:对相异性的消解。在西方世界里,无论是在普通人还是汉学家眼里,中国都是一片充满神奇和想象的异......
本文回顾了加拿大人类学的发展,包括:17世纪法国耶稣会教士所作的贡献,他们首次记录了加拿大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加拿大人类学在历史上......
易洛魁联盟五大部落为研究基督教在北美殖民地早期的传播情况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在殖民地早期易洛魁部落联盟对待基督教的态度先后......
晚清来华的耶稣会继续以学术传教.19世纪,欧洲理性思潮的发展使宗教逐渐边缘化,耶稣会以传教为目的的学术活动也要回应世俗社会理......
巴黎耶稣会档案馆藏有晚清上海圣墓堂天主教士墓碑拓片169种。圣墓堂墓地由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潘国光建立。清初,潘国光、吴历等著名......
本文叙述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日本长崎城市崛起、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了日本的基督教大名、幕府、耶稣会和葡萄牙殖民者在......
本文叙述了16—17世纪耶稣会设在日本九州的绘画学校及其艺术活动的历史,分析了耶稣会在日本设立艺术学校的原因,意大利耶稣会士艺......
17世纪下半叶,新成立的天主教海外传教组织巴黎外方传教会在远东传教,其在暹罗、东京、交趾支那以及中国建立宗座代牧制,从而打破......
在宗教改革和近代社会转型的种种困境中,作为天主教修会的耶稣会,其教育事业在16-18世纪非常繁荣,其原因主要有:注重实效的教学方......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作者:[美]萧拉瑟译者:曾誉铭余彬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作者简介:萧拉瑟:美国历史学家和作家,......
伴随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西学东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质。1930—1952年间震旦博物院在上海的科学知识传播工作即体现......
在基督教入华史上,福建省的福安县绝对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为天主教多明我会在华开教地;又是“礼仪之争”的策源地,而“礼......
本文叙述了在罗马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耶稣会艺术的起源及其与灵修神学的关系,分析了耶稣会艺术的特点:(1)崇拜“耶稣之名”;......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广,国内学术界关于明清耶稣会的研究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耶稣会在明清时期......
晚明耶稣会士入华传道工作在知识分子阶层和民间形成很大的影响.耶稣会士积极与官员接触,通过与官员的私人关系进入知识分子的交际......
饶家驹(1578-1946),原名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出生于法国桑特市,1894年入耶稣会,在英、比修道,获硕士学位......
刘松龄(Augustin F.Hallerstein,1703—1774),斯洛文尼亚人,乾隆初年来至中国,在钦天监任职31年(任监正28年)。但对他的研究,长期......
晚明之世,中国已步入全球化巨流,在世界经贸与文化交荡之间发展自生。欧洲之耶稣会士正在此间来华,带来西洋新知,却同时冲击中华之......
“南蛮时代”指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是天主教风行日本和遭受残酷镇压的历史时期。在日耶稣会利用日本战国末期政治和社会文化......
1588年,范礼安在澳门出版了玻尼法爵的《基督教育》,这是在中国用西方技术印刷的第一本书。40余年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山西出版了......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基于中国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其宣传众生、天堂地狱等等教义,以及其特定的一些教仪,对下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