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6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术前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所有入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健侧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骨密度测定,入选患者均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以术后第6个月随访的结果作为术后疗效进行研究。将术后疗效优良与术后疗效不良两组中的性别、伤前合并疾病、骨折类型作为分析变量,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校正的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将术后疗效优良与术后疗效不良两组髋部骨密度、年龄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再将不同骨折类型患者的骨密度进行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上统计运算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通过分析找到可能导致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疗效不良的因素,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12个月随访,6例患者内固定疗效不良。术后疗效优良组中骨密度均值为(642±24.87)mg/cm2,术后疗效不良组中骨密度均值为(513±60.49)mg/cm2,表明内固定术后疗效优良与术后疗效不良两组的骨密度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3<0.05);稳定型骨折组中:疗效优良患者的骨密度均值为(647±27.89)mg/cm2,疗效不良患者的骨密度均值为(515±3.48)mg/cm2,表明稳定型骨折患者中,不同疗效组的骨密度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5);不稳定型骨折组中:疗效优良患者的骨密度均值为(638±4.53)mg/cm2,疗效不良患者的骨密度均值为(511±0.87)mg/cm2,表明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不同疗效组的骨密度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5)。稳定型骨折组中术后疗效优良率为97.73%,不稳定型骨折组中术后疗效优良率为76.19%,表明不同骨折类型组间内固定术后疗效优良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9<0.05);男、女两组的内固定术后疗效优良率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817>0.05);伤前合并疾病不同组间的内固定术后疗效优良率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752>0.05);术后疗效优良组中年龄均值为(74.92±6.19)岁,术后疗效不良组中年龄均值为(76.17±7.76)岁,表明内固定术后疗效优良与术后疗效不良两组的年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646>0.05)。稳定型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密度均值为(625±36.48)mg/cm2,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密度均值为(624±3.89)mg/cm2,二者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922>0.05)。【结论】骨密度、骨折类型是与老年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疗效相关的重要因素。在所有患者中,骨折类型无论稳定型或者不稳定型,骨密度值较高者,术后疗效优良,骨密度值较低者,术后疗效不良。不稳定型骨折(Tronzo-EvansⅢ型、Ⅳ型)内固定疗效要差于稳定型骨折(Tronzo-EvansⅠ型、Ⅱ型)内固定疗效。就骨密度值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本研究未发现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不能仅仅依靠骨折类型,有必要术前做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的骨密度值和Tronzo-Evans骨折分类法对术前股骨髋部骨质疏松程度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有效地制定适宜的内固定手术方案。对于骨密度值较高的稳定型或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Tronzo-EvansⅢ型、Ⅳ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式术后疗效较满意;对于骨密度值较低的稳定型或不稳定型骨折(Tronzo-EvansⅢ型、Ⅳ型),选择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式,术后疗效较差,针对此种情况的骨折,采用其他手术方式(髓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可能疗效将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