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相关论文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是法国十九世纪末学院派中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布格罗在世时声名显赫,......
作为中西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稻草人》与《快乐王子》一直倍受读者关注。本文主要从两篇经典之作的相同与不同比较分析入手,......
杨明清先生油画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想要对其全面评介十分困难。杨明清先生油画艺术的主要特色表现为:一是在创作缘起上,神会心......
在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陈逸飞一直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女性题材工笔画以其悠久的历史发展和变革,被持续创造以满足各种目的和要求,不断引出新的题材、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据着重要地......
进入20世纪以来,浙派人物画不断发展,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魄,又不断汲取西方绘画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念与艺术风貌......
六朝咏物诗与造物艺术在美学特征与发展趋势上大致相同.二者存在比较分析的可能,而相关研究却寥寥.在艺术形式追求上,自南朝以来,......
★既为生活而工作,岂能为工作而放弃生活。 ★告诉你我爸念叨一辈子的诀窍,对你最有用。做人真正经呢,自己最累;做人假正经呢,身边人......
【摘要】王尔德一生创作的童话仅有9篇,但人们能从中了解到他独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王尔德童话与其唯美主义理论的矛盾体现在艺术......
【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众多杰出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美主义观:艺术至高无上......
[摘要]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派文学作家,终其五十年文学生涯,始终坚守唯美主义文学理念,推崇艺术高于生活,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尤其是将......
摘 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咏水仙》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其所体现出的意境,阐述了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自然观以及它的美学特色,从而......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爱尔兰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
摘 要: 同样以盲女的爱情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春琴抄》和《盲恋》分别体现了信奉“艺术至上”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和中国作家徐訏在......
一、唯美主义思潮的出现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运动......
摘要: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流行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它是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浪漫主义......
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1837—1909),和罗塞蒂兄妹、威廉·莫里斯、乔治·梅瑞迪斯一起,同为拉斐尔前派诗人,他是英国维多利亚时......
褚遂良(公元576-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杭州)人。官至右仆射河南公,故史称褚河南。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659年......
林珂,中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出色的女诗人之一,曾任海南出版社编辑,出版有诗集《在夜的眼皮上独舞》《哑夜独语》《K型感觉》,诗文集《......
【摘要】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其创作的童话《年轻的国王》(The Yun......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体会暖暖丰富内涵。 2.探究暖暖,领悟诗中唯美情愫。 3.拓展延伸,找寻生活中的暖暖。 过程与方法......
古典繪画中的人物唯美优雅,如果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奇妙的火花呢?乌克兰艺术家 Alexey Kondakov利用电脑合成技术,为我们......
摘要:我校是一所乡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上可以说是“弱鸟”,如何让“弱鸟”飞起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诗词,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文学修为和艺术锤炼,因而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首先阐述诗词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展示研究......
摘 要:在王尔德及郁达夫的诸多作品中,“唯美主义”的美学色彩俯拾即是。文章借由《道连·格雷的画像》(后文简称为《道连》)以及《沉......
不知怎的,2015年日本旅游市场异常火爆,据国内多家大型旅行社反应,日本的全年行程都已被预订,尤其是春季的樱花之旅,早在今年2月底3月初......
摘 要: 晚唐唯美诗的代表人物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李群玉、韩偓等。这一类诗人创作的唯美诗在物象描写和情绪营造上均取得了很......
摘 要: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投射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有着相似的欲望内驱力的本源,常常在我们引以为豪的文明世界中展现出人类最......
人的表现,我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奇情”,一种是“俗情”。“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
看了林徽因的传记,想起很久以前,看她的那些唯美小诗和散文,当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生疑,她的文字稚拙可爱,没有烟火气,但是,感觉很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