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久坐少动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由此而导致的亚健康和慢病人群也在逐年增多;此外,随着全民健身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运动损伤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对于运动康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的运动康复产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上海是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市民营运动康复机构发展经营现状是全国运动康复机构未来发展的风向标。笔者在上海市大约50家民营运动康复机构中,分层抽样选取了12家民营运动康复机构,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它们的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对其机构规模、经营策略、人员结构、消费者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经营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全国民营运动康复产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66.66%的民营运动康复机构场地面积在300-500㎡;75%的机构前期资金投入在100-400万元之间;服务内容有运动损伤、术后康复、亚健康调理等。(2)所有民营康复机构宣传模式都以网络媒体为主要宣传渠道,同时配合其他多种宣传方式;机构日均客流量为10-30人/天之间,50%的机构每日新客户访问数量为5-10人之间;66.67%的机构收费标准在500-1000元/人/次之间;58.33%的机构处于盈利状态。(3)上海地区民营运动康复机构康复师专业学习背景以体育与医学专业为主;每家机构平均工作人员为13名/家;其中2名专家或资深康复师;7名运动康复师或物理治疗师;4名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40%的康复师工作年限在1-3年,31.43%在3-5年;98.04%的康复师每年都会参加1次或以上的康复专业继续教育培训。(4)上海地区民营运动康复机构缺乏市场的统一管理,无统一行业标准。(5)69.61%来此康复的消费者认为康复机构收费标准可以接受;72.55%消费者对民营运动康复机构的服务表示满意。对上海地区民营运动康复机构经营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结果如下:内部优势:(1)运动康复适用范围广,适合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2)运动康复市场需求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3)灵活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4)服务模式逐渐清晰,“体医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成主流。内部劣势:(1)运动康复行业标准不统一,大众对运动康复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2)投资回报较慢,融资较为困难。(3)康复师从业资质,准入标准不统一,无统一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4)高水平运动康复师不足,人才缺口大。外部机遇:(1)大健康与体医融合发展背景,为运动康复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消费者满意度高,人们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度正在提高。(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鼓励资本进入民营运动康复机构。(4)国外康复技术的输入与中国传统康复理念与方法的有机融合,使中国特色的运动康复技术与效果进一步提升。外部威胁:(1)服务质量差异较大,高性价比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大众需求。(2)转诊制度尚未建立,医院与运动康复机构缺少更好的联动性。(3)公立医院医生对民营运动康复机构提供的服务认识不全面,一定程度上影响术后病人、慢病、亚健康等人群选择民营康复机构康复。(4)运动康复机构医疗资质取得难,医保纳入有壁垒。民营运动康复产业发展建议:(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潜心经营,打造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2)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康复师。(3)加强医院与康复机构联动性,健全三级康复体系。(4)统一执业认证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基本标准。(5)创新医疗资质审批,促进运动康复进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