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开发,我国很多老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大。由于储层存在非均质性,无论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会产生驱替不均匀的现象,这种差异驱替会导致流场分布的非均质性。处于特高含水期的油藏,经过长期的水驱开发,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储层非均质性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流场在空间上的差异,造成开发矛盾日渐突出。由于注采井网长期不变,流线长期固定,造成大量低效率的驱替,甚至无效水循环。因此,在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产液结构优化,形成新流场秩序是挖潜剩余油的必要措施。本文根据矿场统计及实验资料,明确了水驱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并总结了物性变化机理。通过分析当前储层物性时变表征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使用面通量表征储层物性时变现象,实现了储层物性时变的定量化、连续性、方向性、稳定性表征。通过黑油模型改造,建立了物性时变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经过软件编制实现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技术,解决了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无法考虑储层物性时变的缺陷。利用概念模型和矿场实际模型,对软件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利用自研软件,分析了渗透率和相渗曲线时变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该软件应用于矿场实际区块,改善了模型的历史拟合效果,使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结果更加可靠。通过分析现有流场评价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面通量表征流场,选用戒下型隶属函数对面通量归一化处理,并定义为流场强度,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对流场强度进行分级,消除了常规人为分级方法的随意性和经验依赖性,从而建立了完整的流场评价体系。储层物性时变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以及流场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为通过产液结构优化挖潜剩余油提供指导。以A油田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经历史拟合得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输出的面通量,经流场评价确定了各区流场等级。进而依据剩余油和流场的分布,制定了产液结构调整策略,有效挖潜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