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先锋小说”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发展演变的探讨,来追溯分析其理论的缘起及具体文本实践的独特价值,从而对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及意义作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 全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先锋小说诞生的历史语境及先锋作家采取相应的文学姿态。八十年代末,中国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变动,正是在这种境遇下,文人群体内部发生了裂变。三种新型的作家人格和倾向悄然发生,并迅速崛起:一是以新写实小说作家为中心的“通俗”;二是以王朔为代表的“媚俗”:三是以先锋作家为代表的“自恋”。先锋作家以保持“象牙塔文学”为号召,将自己自觉地与外部现实隔离,逃向文本世界的乌托邦。这一方面体现了先锋作家自觉的精英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精英意识里,又存在着“自恋”的嫌疑。这就使“先锋小说”陷入于两难困境:一方面先锋作家为了坚守作家高洁的精英意识以及文学的纯粹性.便极力超越世俗、远离现实。另一方面,其文本的写作方式就被封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先锋文学的生命力,最终导致先锋文学的衰落。 第二章以先锋小说文学思想观念为切入点。解构主义旨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至高无上的东西进行挑战,旨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模式。它成为先锋作家心灵中的一股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以及思想武器,有助于先锋作家对凝固不变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观念以及种种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提出怀疑,并进而对之进行全面的攻击和解构。先锋小说首先解构了中国新文学传统中一直高扬的“大写的人”的思想观念。先锋作家主张的“人”不再是一个具有统一性的,理性意义上的主体,其用意在于重新省察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先锋作家就是根据这种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解构了“民族寓言写作模式”,重新确立了“个人化写作”的话语权力。本章还通过对余华、苏童、洪峰和格非等人文本的个案分析,具体剖析了每位作家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侧重探讨了先锋小说在文本思维观念方面对传统的突破及其文体实验。在小说本体论的层面上,现实主义把小说看作是对客观现实的模仿,但是,先锋作家主张小说是虚构。这一转变本身导致了一系列文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就文学的真实观而言,先锋作家主张文学文本里只能有“文本真实”即“虚构真实”,文学的本质被视为由语言建构的虚构,这就决定了文学的价值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先锋小说观念的上述变革引发了先锋小说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述语言等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嬗变。尤其是先锋作家将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各种先进的形式实验引入文本,比如“元小说”、“空缺”、“双重本文”以及“陌生化的叙述语言”等等,并以此提高了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多义性和丰富性。 通过上述理论梳理和文本细读,笔者认为,先锋小说在思想观念上从文学独有的特性出发,反对非审美因素对文学的干扰,而注重强调文学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在文学形式方面上,它对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为社会所容忍所承认的陈旧创作方式和审美趣味表示拒绝,并进行大胆的实验和探索。总之,无论是在思想意义上还是在审美意义上,先锋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都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价值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