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各种现存的阶级形成理论以及社会变迁分析模式来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变化,主要选择马克思、汤普森和波兰尼的观点,期望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改革前后的社会地位有何变迁?第二,如何解释这种变迁?
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首先从定义和中国工人发展史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工人阶级,并将其细化为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类。其次,结合实证材料,从经济、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评述了中国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变迁,既考虑经济利益的得失,也关注他们的地位独立性和行动自主性,同时考察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的地位变迁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最后,把这种地位变迁看作中国工人阶级转型期再形成的表现之一,并以相关阶级形成理论和社会变迁理论对其变迁原因予以解释。
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工人阶级地位变迁情况方面,无论是城市工人还是农民工,虽然他们的经济利益均持续增长,但较之于其他行业却不占优;就非经济因素而言,尽管有诸多法律和政策规定了城市工人的政治权利,确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改革前城市工人在经济和政治上双重依附于单位,改革后相关的机制却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之,他们的地位呈现出名不副实的特点。较之于城市工人,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更低。作为公民,他们因户籍的限制,始终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无法和城市居民共享社会资源;与城市工人不同,他们的工人身份没有官方的认可,因而他们的工作权益的保障未获得法律和制度上的足够重视。
其次,如何解释这种变迁所表现出的特点?由于本文把工人阶级的地位变迁视作“再形成”的表现,那么,将首先考虑借鉴经典的阶级形成理论,譬如马克思、汤普森和波兰尼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四种因素对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即生产力、工人阶级自身、社会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体制。但结合相关实证材料对这四个因素在中国工人阶级社会地位变迁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不能够仅仅将他们的社会地位变迁归咎于归因于上述四种因素,还要看到推动社会变迁的背后力量——国家权力。
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首先从定义和中国工人发展史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工人阶级,并将其细化为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类。其次,结合实证材料,从经济、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评述了中国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变迁,既考虑经济利益的得失,也关注他们的地位独立性和行动自主性,同时考察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的地位变迁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最后,把这种地位变迁看作中国工人阶级转型期再形成的表现之一,并以相关阶级形成理论和社会变迁理论对其变迁原因予以解释。
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工人阶级地位变迁情况方面,无论是城市工人还是农民工,虽然他们的经济利益均持续增长,但较之于其他行业却不占优;就非经济因素而言,尽管有诸多法律和政策规定了城市工人的政治权利,确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改革前城市工人在经济和政治上双重依附于单位,改革后相关的机制却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之,他们的地位呈现出名不副实的特点。较之于城市工人,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更低。作为公民,他们因户籍的限制,始终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无法和城市居民共享社会资源;与城市工人不同,他们的工人身份没有官方的认可,因而他们的工作权益的保障未获得法律和制度上的足够重视。
其次,如何解释这种变迁所表现出的特点?由于本文把工人阶级的地位变迁视作“再形成”的表现,那么,将首先考虑借鉴经典的阶级形成理论,譬如马克思、汤普森和波兰尼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四种因素对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即生产力、工人阶级自身、社会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体制。但结合相关实证材料对这四个因素在中国工人阶级社会地位变迁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不能够仅仅将他们的社会地位变迁归咎于归因于上述四种因素,还要看到推动社会变迁的背后力量——国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