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过伸损伤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和其损伤机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利用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合并有过伸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状况,评价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自2015年6月—2018年1月期间,共纳入了231位患者的242处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符合“过伸损伤型胫骨平台骨折”特点的有25例(约10.3%)。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单膝23例,双膝2例;年龄25-70岁,平均45岁,多为中青年;致伤原因:机动车伤14例,高处掉落伤6例,摔伤5例。它们均为伤后7天以内的新鲜闭合性骨折,并且排除有其他心、肝、肺、肾、血液等内科系统疾病以及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者。术前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于部分身体条件差的患者提请相关科室会诊并对其做出相应处置。根据不同患者的骨折形态学特点及损伤机制,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软组织情况以及有无神经、血管及韧带的损伤,制定治疗方案。由于所选患者无开放性损伤,故对有重要的血管伤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恢复血管连续性,外固定架临时把持骨折,待软组织条件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对于软组织明显肿胀患者,取膝关节前抽屉位根骨骨牵引7-14天,并行消肿治疗,为软组织的复苏提供足够的时间及骨折的稳定性,做好详尽的术前准备。根据术前预定的治疗方案,选取相应的手术入路(本组多采用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器材及固定方法(其中针对复位后的胫骨平台前方,选取桡骨远端“L”型钢板横置),视情况决定对韧带及半月板的治疗。术中记录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通过X线以及CT(3D)评价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有无并发症,并通过X线片了解患者的骨折愈合状况及愈合时间,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测出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患者的股胫角(FTA)、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并做对比分析。记录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医院评分(HSS)。使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7.0(IBM,美国)对数据处理及分析,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0-4.0小时,平均2.9小时;术中出血量200-400ml,个别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输血治疗;术后X线及CT(3D)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可靠。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月数12-18个月,平均随访月数为14.9个月。其中有两例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合,检查敷料可见黄色渗液,渗液内附着有脂肪滴。考虑为损伤当时软组织受损过重,脂肪液化所致,经积极换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所有病例术后无感染、皮肤无坏死,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无内固定失效,亦无膝关节不稳感。随访可见,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6个月,6个月后患者可弃拐完全负重行走,患者未出现跛行,上下楼困难,打软腿等情况发生。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病人的TPA,PA,FTA度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屈曲90-133°,过伸0-5°。术后12个月,HSS评分65-95分,平均89.5分。并以HSS>85为优,70<HSS≤85为良,本组优良率为88%。结论:1.采用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处理该类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呈现开阔的术野,备出宽阔的操作空间;采用桡骨远端“L”型钢板横置,固定胫骨平台前方,能够提供骨折的稳定以及关节面的有力支撑,临床疗效满意。2.损伤机制的研究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分清骨折的形态特点,预测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制定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