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和难题,拟探索出适合省体校竞技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总结出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多样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予以新的内涵,从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类意识,激发出青少年运动员们沉睡的善意,为竞技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此研究主要以运动竞赛为龙头,构建以运动的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为主体,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关键词]青少年 竞技教育学 课程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07-01
前言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青少年集中的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的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规范青少年的正确思想意识。特别是近几年体育异化较为严重,针对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有一个理性的竞技观,从而在源头上避免运动员对体育异化产生的负面作用,规范正确比赛的价值观和竞技观,在夺标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为世界树立良好的楷模风范。所以,在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是当今中国体育界所面临的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赛风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研究的分析
(一)青少年运动员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目前各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2学时以上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学生赛前要强化训练、参加比赛等原因,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现在体育训练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存在着教师难教,还有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运动训练联系不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文化水平就难以达到要求。教练员对队员的文化学习也缺乏认识和重视,文化素质高对训练的促进作用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过来。
(二)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在我国旧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现的诸多弊端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等现象,钟秉枢等国内的学者也有撰写论文发表,认为多种后备人才培养形式将长期并存,业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学校正在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这种转变能够加快促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素质水平的提高。以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學者针对我国时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素质培养。有的学者借鉴国外经验给出竞教结合的教育方式,也有的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根基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三)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吉林体育学院的研究生院针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成立了公关的课题小组,小组经过认真的资料准备和经验性的教学工作后,通过在省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以45分钟的授课形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新异有趣的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加入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比如体育明星案例等,使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表现出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教学形式的喜爱,在竞技教育学当中,同学们能够了解他们所想要了解的运动项目的情况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意识和唤醒学生沉睡善意的效果。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针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运动员,体育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倡导关爱与和平的体育精神日益萎缩的今天,要从娃娃抓起的这句话已是震人心脾,挽救竞技的异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因此,在后奥运时代,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的转变必须从娃娃抓起,而且要对运动员的竞技观有良好的改善,真正达到厚德夺标的价值取向。对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开设竞技教育学的课程,是必要可行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的趋势。
(二)建议
1.唤醒学生沉睡的善意,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开始,充分融入爱的教育。
2.增加学生们的教学课时,从文化宣传等多方面的教育渠道进行培养。
3.加大对教练的素质培养,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向更高的素质迈进。
4.在教学课程中加入有趣味的教育内容,加大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
5.编制相关的教育教材让青少年在深切地感受到正确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继新.竞技运动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青少年 竞技教育学 课程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07-01
前言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青少年集中的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的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规范青少年的正确思想意识。特别是近几年体育异化较为严重,针对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有一个理性的竞技观,从而在源头上避免运动员对体育异化产生的负面作用,规范正确比赛的价值观和竞技观,在夺标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为世界树立良好的楷模风范。所以,在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是当今中国体育界所面临的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赛风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研究的分析
(一)青少年运动员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目前各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2学时以上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学生赛前要强化训练、参加比赛等原因,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现在体育训练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存在着教师难教,还有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运动训练联系不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文化水平就难以达到要求。教练员对队员的文化学习也缺乏认识和重视,文化素质高对训练的促进作用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过来。
(二)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在我国旧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现的诸多弊端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等现象,钟秉枢等国内的学者也有撰写论文发表,认为多种后备人才培养形式将长期并存,业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学校正在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这种转变能够加快促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素质水平的提高。以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學者针对我国时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素质培养。有的学者借鉴国外经验给出竞教结合的教育方式,也有的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根基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三)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吉林体育学院的研究生院针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成立了公关的课题小组,小组经过认真的资料准备和经验性的教学工作后,通过在省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以45分钟的授课形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新异有趣的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加入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比如体育明星案例等,使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表现出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教学形式的喜爱,在竞技教育学当中,同学们能够了解他们所想要了解的运动项目的情况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意识和唤醒学生沉睡善意的效果。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针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运动员,体育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倡导关爱与和平的体育精神日益萎缩的今天,要从娃娃抓起的这句话已是震人心脾,挽救竞技的异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因此,在后奥运时代,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的转变必须从娃娃抓起,而且要对运动员的竞技观有良好的改善,真正达到厚德夺标的价值取向。对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开设竞技教育学的课程,是必要可行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的趋势。
(二)建议
1.唤醒学生沉睡的善意,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开始,充分融入爱的教育。
2.增加学生们的教学课时,从文化宣传等多方面的教育渠道进行培养。
3.加大对教练的素质培养,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向更高的素质迈进。
4.在教学课程中加入有趣味的教育内容,加大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
5.编制相关的教育教材让青少年在深切地感受到正确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继新.竞技运动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