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15年,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启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序幕。之后,传教士们纷纷在中国的土地上建教堂、兴学校、办报刊,掀起了一阵阵西学东渐的高潮。 传教士们创办的中文报刊及西学东渐浪潮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促进和对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思想的启迪、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但是晚清基督教传教士之来到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很大程度上是乘着西方列强的炮火之威、夸着救世海口而来。这种情形下创建起来的中文期刊,由于传者与被传者心理距离已难以平衡,因此传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更由于这种传播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它的目的、影响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质疑、谴责乃至抗拒。在中西文化对话史中,关于“交流还是侵略?”的论争,持续不断,几未停歇。 二十一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西方传媒再次裹挟着雄厚资本来到中国,欲在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上分羹获利。他们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中西终于能处于平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对话了吗?如何在全球话语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本土文化?这些是所有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新闻人必须思索、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内容、目的和影响,试论文化交流与侵略之间微秒而复杂的关系,阐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意义,以期能有助于现阶段的中国新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