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善终的期望现状,分析不同人群对善终认识和需求的差异,并探索人们对善终期望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改善临终生命质量、提升临终关怀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等确定生命末端关怀期望调查问卷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湖北省、北京、上海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护生)、医护人员及普通人群共750名进行现场调查。对收集的数据采用EpiData3.1双录入法进行资料的录入,用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Wilcoxon检验或Kruskal -Wallis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等。全部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值<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护生认为好死最重要的是“有家人的支持”93.0%(4.40分)、“与想见的人见面”92.5%(4.34分)、“与护士融洽相处”4.01分;而“没有疼痛”的认同率仅69.9%(3.72分)、“没有连接医学仪器或管道”仅51.6%(3.52分)。处置死亡患者经历、危重患者接触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丧亲经历等因素对护生的善终期望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2医护人员对“没有疼痛”的赞同率达95.7%(4.33分)、对“没有接受过度的治疗”以及“自然死亡”的不赞同率仅为5.9%(3.82分)、3.4%(3.99分)。患严重疾病经历、危重患者接触史、科室、职业、性别等因素对医护人员的善终期望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3普通人群对“没有连接医学仪器或管道”和“没有接受过度的治疗”的赞同率为50.5%(3.47分)、60.5%(3.63分);对“知道自己预计生存期还有多长”和“知道将来自己的病情会如何”的赞同率为55.3%(3.54分)、61.1%(3.65分)。患严重疾病经历、危重患者接触史、文化程度、年龄、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普通人群的善终期望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4护生、医护人员、普通人群对量表核心项中的“获得个人尊重”、“环境舒适”、“良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独立自理”、“维持希望和快乐”等的评分均在4分以上,均被视为实现善终的重要经历;而“人生使命的完成”的评分均在4分以下。5护生、医护人员、普通人群对量表可选项中的“临终前的准备”包括“与想见的人见面”、“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能够向亲人说出自己的需求”的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结论:1护生对好死期望关注更多的是在心理、社会需求上,而对更基本的生理层面上的需求认识仍显不足,医科院校需重视对学生的生死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2医护人员更崇尚自然生命。不是盲目地进行无意义地延长患者生命,减轻对家庭的经济负担,并提倡合理利用公共卫生资源。3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开展科学的死亡教育是增强医护人员对生死观认识的可探索途径。4重视对普通人群的死亡教育,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死亡观。5人们对善终的期望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医患关系、态度乐观坦然、无痛苦、有尊严、平静、独立自理地在喜爱的地方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