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惨重损失,进行监测预报是指导有效防控的基础。为了阐明稻飞虱的空中迁飞行为及种群动态,2009~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使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和双灯(高空探照灯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进行了稻飞虱的连续监测,并利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进行轨迹分析,追踪其在广西兴安地区的虫源地。
雷达监测显示2009年秋季褐飞虱一般在306~1100 m范围内密度较高,分别在300~400 m、500~700 m和800~1100 m范围内形成三个虫层,成层高度与极值风速有很大的关系。在褐飞虱迁飞高峰期,一般在日落之后空中昆虫密度就开始增加,20:00左右达到最大,凌晨之后空中昆虫密度明显减少,有时后半夜也会出现高峰,回波高峰持续到早上5:00以后才逐渐消失。雷达观测到了褐飞虱的定向现象,褐飞虱在秋季大致呈南-北定向,与当时的东北风向呈一定的夹角。
稻飞虱在年度间的迁飞峰期和迁飞量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体上迁飞走向是一致的。5、6月份的虫源主要是在西南气流的运载下,从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迁入而来。随着本地早稻的成熟,稻飞虱在西南气流的运载下迁飞12 h后将到达湖南中东部稻区,迁飞24 h后将到达安徽中部以及河南西南部稻区。秋季的迁飞较复杂,迁入与迁出可以同步发生,并发生无定向的随气流迁飞,但湖南中东部地区是秋季迁入广西兴安的主要虫源地。秋季从广西兴安迁出的褐飞虱经过12 h的迁飞主要到达广西中部,24 h后主要到达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稻飞虱前期迁入受降雨影响较大,一般每次的迁入都伴随着降雨,垂直气流对其影响不明显,在迁飞峰期垂直气流都比较微弱。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性比变化波动较大,褐飞虱高空探照灯下的性比(雌:雄)大于佳多灯,中稻田和晚稻田的性比一般大于或等于1;白背飞虱在高空探照灯下性比大于1,在佳多灯下性比小于1,在中稻田分蘖至拔节期性比大于1,在晚稻田蜡熟期性比大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