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理论研究新的时代启示和使命。公共文化服务须加快融入高质量发展洪流,满足公众高品质文化需求,以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渗透力、塑造力,更充分地发挥以文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众公共精神功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再满足于均等化、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是与日俱增地向往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为了精准回应这一现实发展趋势,通过满足公众需求扩大其参与度与响应度,进而更广泛、更渗透地发挥公共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引进社会、市场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新服务、新业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视域和供给体系已难以涵盖这一变化,对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描述性成果用来指导实践仍有不应景、不精准等问题;因此本文试图提出“公共文化升级服务”并对其供给进行深入研究。国家自2005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以来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从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明确由公共财政保障免费提供的内容项目,到2021年出台《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引入社会力量打造新型服务,一定程度彰显出从“保基本”到“提质量”的发展路径。推动后者政策落地,需先理清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涵盖的具体文化服务、产品和设施等,用“公共文化升级服务”概括这一类服务无论语义上还是具体内容上均较切合实际且易直观理解,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不一样的内涵和外延。这有助于凸显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范畴独立性,表征出其应有的质量序列,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体系。事实上,国家政策鼓励市场参与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服务供给,不少地方政府也在加快实践探索,新生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业态不乏“公共文化升级服务”实例,然终归属于自发发展,在规模、速度上无法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化事业经费预算难以支撑按公众需求扩大服务供给,而企业参与供给仍缺乏成熟通道,这从现有“公共文化升级服务”实例多由企业与政府合作供给可以看出。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推动文化消费升级,以及分析引入市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必要性、模式、绩效以及动力等问题进而得出“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供给”成为共识两方面。但有效扩大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须厘清公共文化升级服务外延,以明确市场主体参与合作供给的具体项目,避免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长期被视为文化产业的正向“外溢”而自发发展,创建不过度依赖公共文化财政预算的市场化供给渠道;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企政双方合作供给的内在动力,以根据企业合作诉求、结合地方政府关切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不难理解,公共文化升级服务实例多属于企政合作供给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其供给应全面激励企业参与,发挥其作为最活跃、最主要的市场投资主体且对公众需求变化反应亦最灵敏的优势。鉴此,本文选择C市N区“图书馆+”“民营特色博物馆”、科技馆、迷你KTV等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入情境分析、反对“先入为主”的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30名来自企业、政府、社区、第三方组织人员代表开展以“公共文化升级认知”为题的深度访谈,得到750多分钟录音,整理出关于公共文化升级服务的言论300条、22000多字。经开放性、选择性、理论性编码,得到概念156个、对应范畴69个、主范畴16个,凝练出“适应公众新需求”“内容更丰富”“品质更突出”“化育更有效”“发展可持续”5个核心范畴,体现出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一样的属性,由此归纳出公共文化升级服务概念内涵、外延和特征。在此之上进一步拓展访谈对象,对双方受访者就“提供这类服务的动力和阻力”实施深入访谈,获得1070分钟访谈录音,编码提炼出436个概念、61个对应范畴、29个主范畴、14个核心范畴,涵盖企业参与合作供给的5方面动力、2方面阻力因素,地方政府吸纳企业合作的4方面动力、3方面阻力因素。理清范畴、概念间关系后构建企政合作供给公共文化升级服务的动力运行逻辑理论。扎根访谈数据构建的理论源于案例利益关联者认知,不免有分析案例少、出自文本归纳、受访者非对弈情境下表达关切等局限。分析还发现,企政合作接近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特征,双方要经历试错、重复选择、不断权衡过程,在认为“利益趋于最大化”时作出“合作”决策。鉴此,有必要用演化博弈模型检验合作动力运行逻辑,列出“合作”“不合作”收益矩阵和(合作,合作)演化稳定策略方程,将双方动力和阻力因素量化成衡量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面上数据后代入模型,得到双方的综合收益均大于投入且合作概率为“1”,故判定企政合作动力运行理论成立,双方主要动因即实际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各动力因素与收益的关联程度进一步修正、阐释理论,有以下方面发现:首先,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升级服务供给有五方面动因:一是公共资源得益,包括获取政府支持、共享公益资源;二是经济获利,包括获得政府补贴、合作资助、增加经营收入;三是力求增强业态支撑、满足顾客需求,概括为“市场开发得益”;四是力求提升服务水平、塑造品牌影响力、培育人力资源,概括为“提升企业实力”;五是赋予企业投资人实现理想情怀的机会,概括为“企业家价值追求”。政府吸纳企业参与合作存在四个方面动力:一是政治动因,包括落实上级要求、形成政绩;二是推动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旨在增强公共功能、提升服务体系、扩大撬动投资;三是改进服务供给,体现为满足公众高质量需求、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两方面;四是助力经济发展,通过推动关联产业融合、激发市场活力来实现,比较真实全面揭示了企政合作的内在动机。其次,企政合作也面临阻力。就企业而言,往往有自有资金不足、运营成本居高、投入回收期长等考验,构成阻滞合作的“成本约束”。本文选择的“图书馆+”项目和特色博物馆等成本构成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主要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设施场地建设投入,设备、图书或藏品购置及租赁投入,日常运营的水电气讯等用能花费,人工劳酬等。同时存在对履约失败、后期政策不确定、受政府官员寻租牵连的担忧,概括为“风险约束”。对政府而言,吸纳企业合作存在预算不够、支持企业又无规范通道等问题,概括为“规范行政约束”;引入企业也将导致文化审批事项、公共采购减少,形成“事权截留”;合作失败还可能带来舆论压力、公信力受损及责任追究等,较大程度动摇合作信心。再次,企政只有在动力综合收益大于阻力对应的成本投入时才会开展合作。双方合作的动力阻力交集于行政权力、预算、市场和社会等领域,企业希望在前两领域谋求资源和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却面临规范行政压力,双方相背而驰;而企业利用合作提升实力、开发市场与政府谋划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文旅经济不谋而合,双方动力在市场、社会领域作用相同甚至互补。实证检验修正了双方动力阻力的作用顺序,地方政府综合考虑政治动因、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资源支配、预算可行的前提下提出引入企业合作计划并在体系内论证,当克服权力截留产生的抵制后向社会发出合作倡议;企业则根据政府倡议评估可能带来的公共资源得益、经济获利,在大于成本时回应合作,这是双方动力作用第一轮。进入第二轮,引入企业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助力经济发展的预期在政府内部获得强化,决策群体成员普遍认为合作不会招致失败;同时,企业对合作潜藏的市场开发得益、提升实力持乐观态度,以此弱化对风险担忧,双方形成合作。最后,企业各动力对应收益变现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回应期待不同。公共资源得益属倚生型动力,期待政府给予某些行政许可,诉诸政府压力最大;经济获利属助生型动力,既期待政府预算补偿,又叠加自营业务收入,诉诸政府压力次之;市场开发得益、提升实力属自生型动力,企业依托合作扩展市场、提升实力,并不诉诸政府额外压力。企业合作阻力诉诸政府秉持公平透明,期待其择优扶持、公信合作。综上,政府应适应高质量发展趋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可将公共文化升级服务纳入政策体系,拟定相应发展目标,完善质量指标体系,丰富高品质服务内容,持续增强其公共性;应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升级服务市场化供给机制,允许市场主体合理获利,循序放开市场准入,畅通全方位需求表达渠道,坚持激励与监管并重;应健全激励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升级服务供给的政策组合,提升激励能级,优化层级协同,合理配置公益资源,调适公共预算,用好市场培育工具,强化供给体系查漏补缺,增强政策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