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千百年来普通民众的生存智慧与精神活动的展现,代表了一片区域、一个群族最具传统生活气息的民间生活哲学,具有与精英文化所不同的艺术与文化价值。21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众多民间文化艺术遗存正式进入了政府文化工作视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成为目前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行进,作为部分重点保护发展的项目,其生存环境、传承经费、保护活动等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其未来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国近百年来社会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长久以来生长于农耕文化与市井文化空间内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在传承发展上出现了相对应的问题,传承人群的缺失、受众群体的缩减、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表象问题其实内含着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及项目文化的属性缺失以及文化生态的失调。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遗”保护分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截止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颁布,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其中占据8.8%的比重,另外传统技艺门类中诸多具有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非遗”项目将这一比例至少提升至10%。而在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制度建设上,相对来说还显得较为匮乏,同时,诸多民间美术类项目由于其制作的普遍性、制作过程的多重参与性以及区域民众的普遍接受性,形成了社区内民众群体性参与的特质,而就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及传承制度来看,其与诸多项目的实际衍生规律发生了部分冲突与矛盾,并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混乱与无序状态。 菏泽地区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由于该地区历史悠久,且受农耕文化影响较深,其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并带有强烈的地域农耕文化特质,在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上具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征,各项民间文化内质属性牵连紧密,形成了一个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集合区域。截止目前,菏泽市具有民间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其中传统美术类2项,传统手工技艺类3项),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项(其中传统美术类5项,传统手工技艺类9项),菏泽市级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其中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手工技艺类21项)。在这些民间美术类别中,多数具有社区民众群体参与性特征,只不过在群体参与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体现出了在同一文化视域下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独特性,本文也将根据这类特性的显现进行菏泽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细化分类,进而为之后的矛盾问题提出建构论证基础。 论文依据具体田野调查资料切入,总结了目前国家、山东省及菏泽地区三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制度构建,并对菏泽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性参与特性进行分类归纳,从而将制度与现实的相关矛盾冲突进行论述,从中获取显性与隐形矛盾的源点,提出制度、社区与个体的文化博弈问题,最终从上述分析中提出自身的相关体系改革建议,藉以对政府制度建构提供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