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及心率增加对其ECG结果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心率增加和心脏转位对其ECG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揭示CHD患者的ECG表现,以提高ECG对CHD的诊断价值。
方法:①选择拟诊CHD患者105例,行ECG及CAG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将其分成CAG阳性组(CHD患者)与CAG阴性组,CAG阳性组依狭窄的程度、狭窄的支数、心率的快慢依次分为:轻度狭窄组(50%≤狭窄程度<70%)、中度狭窄组(70%≤狭窄程度<90%)、重度狭窄组(90%≤狭窄程度)三组,一支狭窄组、二支狭窄组、三支狭窄组三组,慢心率组(心率<60次/分)、正常心率组(60≤心率<100次/分)、快心率组(心率≥100)三组,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ECG结果的差异。②选择大白鼠15只,开胸将其心脏转位后,分别记录其正常位、横位(逆钟向转位)、垂位(顺钟向转位)的ECG,依心脏位置将其分为正常位组、横位组、垂位组三组,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ECG结果(异常Q波)的差异。③选择大白鼠30只,开胸后将其一支冠状动脉结扎造成狭窄后,再用心房调搏使其心率依次增加10%、20%、30%,分别记录其ECG,依心率快慢将其分为正常心率组、心率增快10%组、心率增快20%组、心率增快30%组四组,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ECG结果(异常导联数)的差异。
结果:①CAG阳性组与CAG阴性组的ECG结果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以CAG为标准,ECG对CHD的诊断符合率为:阳性符合率为68.6%,阴性符合率为57.1%,假阳性率为42.9%,假阴性率为31.4%。②ECG阳性符合率与CHD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较大: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三组CHD患者的ECG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7.1%、60%、75.6%,假阴性率分别为52.9%、40%、24.4%;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ECG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ECG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CHD患者冠脉狭窄支数与ECG的阳性符合率无相关:一支狭窄组、二支狭窄组、三支狭窄组三组CHD患者的ECG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2.5%、70.8%、72.7%,假阴性率分别为37.5%、29.2%、27.3%;一支狭窄组与二支狭窄组、一支狭窄组与三支狭窄组的ECG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心率与CHD患者ECG结果的相关性较大,慢心率组、正常心率组、快心率组三组CHD患者的ECG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0%、70.5%、90%,假阴性率分别为50%、29.5%、30%;慢心率组与快心率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心率组与正常心率、正常心率组与快心率组的ECG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心脏转位后,可以在ECG某些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呈ECG假阳性结果:15只ECG正常的大白鼠心脏转为横位后,分别有9只、13只、12只在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心脏转位导致ECG的假阳性率分别为60%、86.7%、80%。心脏转为垂位后,15只大白鼠中分别有12只、10只、7只、8只在Ⅰ、avL、V1、V3出现异常Q波,心脏转位导致ECG的假阳性率分别为80%、66.7%、46.7%、53.3%。⑥心率与冠脉狭窄的大白鼠ECG结果的相关性较大:30只冠脉狭窄但ECG正常的大白鼠,其起搏心率依次增10%、20%、30%时,异常导联总数(ST段或/和T波异常的导联数目)分别为2.2±0.389、3.833±0.326、4.533±0.359,ST段异常导联数分别为1.2±0.228、1.867±0.292、2.333±0.363,T波异常导联数分别为1.267±0.338、2.433±0.358、3.067±0.304;三组心率增加组与正常心率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心率增加组之间相互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①ECG对CHD具有诊断价值;ECG阳性率随着CHD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HD患者冠脉狭窄支数与ECG阳性率无相关性;ECG灵敏度随着CHD患者心率的增加而增加。②大白鼠心脏转位后,其ECG某些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呈ECG假阳性结果,因此,临床上依据异常Q波诊断CHD时应排外心脏转位的影响。③大白鼠心率增加后,其ECG上异常导联数明显增加,且异常导联总数大于ST段异常导联数或T波异常导联数,临床上依据ECG异常诊断CHD时,应综合分析其ST段与T波的改变,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患者的心率以提高ECG的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