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获益与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集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史、吸烟、饮酒史等)、心电图、头颅CT或头颅MRI、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的NIHSS评分、发病到开始溶栓时间。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入选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患者,按其发病机制划分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动脉-动脉栓塞组、低灌注/栓子清除力下降组、混合机制组共4组,比较4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后的临床获益与风险差异。结果:共收集予以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67例,其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63例(37.72%),动脉-动脉栓塞组32例(19.16%),低灌注/栓子清除力下降组37例(22.16%),混合机制组35例(20.96%)。溶栓后总有效例数117例(70.06%),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例数24例(14.37%)。各机制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比较: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的溶栓总有效率(84.12%)均高于其他3组(65.63%、61.90%、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功能恶化率(4.76%)均低于其他3组(18.75%、18.92%、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组与无神经功能恶化组相比,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3±4.75vs7.39±4.21,P<0.001);此外神经功能恶化组患者的年龄也明显偏高,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69.0±11.08 vs 62.61±9.54,P<0.05)。结论:1.不同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溶栓疗效存在一定差异。2.相对于其他机制,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有效率相对更高,神经功能恶化风险相对更低,可采取更加积极的溶栓治疗措施。3.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更易发生神经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