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膜污染是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技术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生物膜形成是膜污染发生的主要形式。细菌的成膜行为受控于其胞内的第二信使分子信号系统,而环二鸟苷酸(Cyclic dimer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作为通用第二信使分子在细菌中普遍存在。本论文采用环境工程学手段,全面研究了微生物胞内c-di-GMP控制细菌胞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污染是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技术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生物膜形成是膜污染发生的主要形式。细菌的成膜行为受控于其胞内的第二信使分子信号系统,而环二鸟苷酸(Cyclic dimer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作为通用第二信使分子在细菌中普遍存在。本论文采用环境工程学手段,全面研究了微生物胞内c-di-GMP控制细菌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分泌进而影响膜污染发生的关键介导作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解析了MBR系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考察了活性污泥和膜污染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对膜污染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种群及其与c-di-GMP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L-谷氨酸和香豆素作为外部调控分子,构建了基于c-di-GMP分子调控的膜污染控制方法,阐明了通过调控c-di-GMP水平控制膜污染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以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 time,SRT)为变量长期运行两个MBR(R1:30 d;R2:10 d)反应器,考察两反应器膜污染速率、c-di-GMP水平、EPS含量、污染物去除效能之间的差异。R2表现出较高的膜污染速率,该反应器活性污泥和膜污染物中胞内c-di-GMP水平显著高于R1。在两反应器中,膜污染物中的c-di-GMP水平均高于同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活性污泥和膜污染物中EPS含量与胞内c-di-GMP水平呈强正相关关系,表明c-di-GMP在EPS产生与膜污染过程中的关键介导作用。长期监测结果显示,R1的COD,NH4+-N,PO43--P and TN去除率均与R2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c-di-GMP水平对污染物去除无显著影响。(2)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识别膜污染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种群,结果显示:Streptococcus henryi OTU165、Pseudofulvimonas OTU307、Gordonia OTU218以及Mesorhizobium OTU103在膜污染物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活性污泥,同时这些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与污泥及膜污染物中的c-di-GMP水平和EPS含量呈高度正相关,表明其在c-di-GMP介导的EPS产生和膜污染中的关键作用。通过Sloan中性模型解析微生物迁移到膜表面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上述微生物在膜表面的积累主要由中性过程控制。(3)为调控c-di-GMP水平缓解膜污染,选择系列NO缓释剂、L-谷氨酸和香豆素对活性污泥进行暴露实验,系统表征其对调控c-di-GMP水平及EPS与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产生的作用。结果显示,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效果最佳,使c-di-GMP水平、EPS含量分别下降了32.1%-37.4%、42.4%-50.1%。为验证SNP在MBR工艺中缓解膜污染的作用,向R2中投加不同浓度SNP后,考察两反应器膜污染速率、c-di-GMP水平、EPS含量、污染物去除效能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0.5μM的SNP使R2的膜污染周期从13 d延长至22 d;1μM SNP使膜污染速率相近的两反应器中R2的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增速降低至1.9 k Pa/d,远低于R1的TMP增速3.0 k Pa/d;相应的,R2活性污泥和膜污染物c-di-GMP水平显著低于R1,证明SNP通过调控c-di-GMP进而有效缓解膜污染的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i-GMP与松散结合EPS和紧密结合EPS中多糖(PSLB-EPS、PSTB-EPS)的相关性系数为0.551(p=0.041)和0.769(p=0.001),表明SNP通过降低c-di-GMP水平影响EPS中PS的含量,进而缓解膜污染的机制。(4)为考察SNP对膜污染物结构的影响,利用高分辨场发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膜污染物结构进行分析,发现R1膜污染物结构更为密集和立体,而投加了SNP的R2膜污染物则较为松散,R2膜污染物中α-D-吡喃葡萄糖基多糖和β-D-吡喃葡萄糖基多糖含量较R1明显下降,考虑到c-di-GMP和PS的强相关关系,推断是c-di-GMP水平降低促使PS产生量减少,而PS的降低导致了EPS三维结构的崩坏,进而使R2中膜污染物更为松散,表现出低的透水阻力。以上研究结果为从细菌代谢调控层面认识膜污染的深层次发生机制以及为新的、基于细菌第二信使分子信号系统调控的膜污染控制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与依据。
其他文献
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具备高氧化还原活性和可调控的晶型结构,使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发展绿色简单的方法来制备结构稳定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电极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尝试开发一种水热自组装结合电沉积的方法,通过对形貌、组分和电子结构的调控来提升电极材料的电子传输和离子迁移速率,并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研究。二氧化钒具有层状结构,可容纳离子的可逆脱嵌,但其导电性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突发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和交通网络的复杂性,传统的地面应急救援方式表现出救援效率低、救援效果差的缺点,不能很好地处理当下城市中特殊的突发灾害事件。而航空应急救援方式机动灵活、救援速度快、适应范围广,能够更好的解决城市中特殊突发灾害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的航空应急救援建设正在探索阶段,航空应急救援的选址布
强夯置换法是在强夯加密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高饱和度、低透水性、低强度和高压缩性软基进行加固处理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对沉降控制要求不高的软土地基。该方法具备经济效益高、施工简便等优势,在软基加固处理中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但目前对该方法应用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尚缺乏系统研究,例如强夯置换的理论深度分析、强夯置换工艺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作用以及强夯置换加固过程分析等方面。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托
不锈钢阀门是油气储运管道输送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在其服役工况下易受到内部输送介质的冲刷、侵蚀及外部土壤和大气环境的锈蚀、挤压、震动、变形等作用而产生磨损和破坏等情况。为了提高不锈钢阀门材料的服役寿命,本课题采用激光器在不锈钢阀门材料表面进行强化,并探究其温度场分布、组织结构、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强化机理,从而为实际工程中油气管道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的提高提供设计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利
随着科技与工业的不断进步,工业生产中持续产生的含铅、镉重金属污水也与日俱增,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伊利石是储量丰富、易获取的廉价矿石,是新时代极具利用价值的环境友好材料。但由于伊利石本身较低的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和对吸附环境的苛刻要求,导致以伊利石作为矿物吸附材料应用于工业中的途径受到限制。若通过焙烧活化、碱热熔等方法对伊利石进行改性,提高其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改善有效吸附条件,将有助
蓝藻暴发会造成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铜绿微囊藻作为我国蓝藻暴发中最常见的优势藻种,因其细胞密度小且具有表面静电斥力而无法被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研究经济实用且操作简便可量产的新型高效除藻技术势在必行。本论文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天然黄铁矿/过硫酸盐(PS)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寻求高效节能的废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热点。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废水生物脱氮工艺之一,它不需要外加碳源及曝气。短程硫自养反硝化过程可以产生亚硝态氮,从而为Anammox提供基质。以硫化物为电子供体的硫自养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SDAD-Anammox)系统可以实现氨氮、硝态氮和硫化物的同步去除。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耦合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工艺已被证明是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简单、高效的技术。开发高效、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非均相催化剂对于活化过硫酸盐至关重要,但仍是一项挑战。最近,过渡金属、杂原子共掺杂碳材料由于其在活化过硫酸盐方面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在着重探讨过硫酸盐的活化方法、活化机理、金属有机骨架(MOFs)及其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铁基碳材料合成方法复杂、金属易团聚
伴随民航运输业的蓬勃发展,面对我国机场场面与空域运行效率低下的状况,机场方面的组织运行模式也在向空地一体化方向转变。如何将有限的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制定合理的机场空地运行组织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场场面与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提升机场空地一体化的运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运行组织结构方面,介绍航空器在不同阶段的运行特点及运行机制,对各阶段影响机场空地运行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总
湿滑道面是导致飞机偏出跑道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湿滑道面往往会伴随侧风等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发生,当多风险因素耦合作用时很可能会对飞机滑跑姿态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偏出跑道事故的发生。那么怎样对飞机着陆滑跑作出安全预警并降低飞机偏出跑道事故的危害,保障机上人员生命安全并减少经济损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首先对飞机滑跑偏出跑道影响因素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对飞机着陆滑跑气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