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和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其中,市场机制被称为“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则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但是,这两种配置资源方式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例如,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俗、惯例、传统文化、社会组织规范等。我们将这些方式和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称之为“第三配置”。在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第三配置起到了重要甚至是突出的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了中国民营经济萌芽、诞生、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而且,这种作用如同硬币的两面,既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了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阻碍了中国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在现阶段市场机制尚未健全、政府调控机制尚不成熟规范的情况下,扬长避短地发挥第三配置作用无疑是促进中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第三配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七章,第一章回顾了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阐述民营经济的概念、特征,揭示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及制度示范效应),为第三配置视角下的民营经济研究提供现实背景。同时,通过研究并评价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实际绩效,为下文的第三配置理论与实践作出结构上的铺垫。第二章首先阐述了第三配置的基本原理,包括第三配置的内涵和特征等。并进一步将第三配置力量划分为社会精神力量、社会制度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力量,分别研究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具体机制与功能。在本章中,还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外第三配置思想和理论观点,为第三配置视角下的民营经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第三配置进行了一个简略的历史考察,概括成五个方面:意识形态变迁、社会网络、关系规则、家庭伦理、地方性,并且以温州的“第二次创业”为实例论证第三配置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三章考察了第三配置在当代中国民营经济总体特征形成、发展路径和模式中的影响。首先,作为“嵌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关系网络的社会结构共同发挥作用,铸造了中国民营经济进取、创新、和谐的“文化基因”。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也极大阻碍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由于社会观念中对民营经济的猜忌和歧视,迫使中国民营经济走上了一条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戴“红帽子”,以模糊产权的方式规避政治风险。最后,由于各地亚文化的不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也具有多样性,比较典型的有: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第四章探讨了第三配置在当代中国民营经济资本积聚中的作用。第一节通过比较中国民营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指出:正是由于对“三缘”关系网络的利用,使得中国民营经济得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中的种种残酷野蛮的现象,“和平式”地积累起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节定量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融资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民间借贷,并试图从第三配置的视角寻求民间低息和无息借贷的生发与信用规制的理论解释。第五章研究的是第三配置与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企业内部治理。第一节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特色,其原因在于中国浓厚的“家文化”和“差序关系”的影响。第二节研究了中国民营家族企业的内控机制与代际传承。结论指出:中国民营家族企业采取的是“差序关系导向的纯营利经营方式”,在企业控制权的转移上,也是内外亲疏有别。第三节建立了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博弈模型,仍从第三配置的角度阐释二者之间的“信任困境”。第六章论述了第三配置与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外部治理。第一节介绍了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商会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特征与职能,并从第三配置的多个理论角度分析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协调中的机制及其有效性。第二节通过考察商会在当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论证了进一步规范发展中国商会的必要性。以上四章实际上内在包含了对当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第三配置作用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从政府、社会、企业自身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措施,为中国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