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基本消除,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入学机会,缩小了区域间的教育差异,教育公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更广泛的落实。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就业机会的日趋激烈,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和受教育者群体差别为特征的教育构成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黄土高原地区自实现“普九”以来,其义务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撑。而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因素,以推进义务教务普及为目标的“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布局模式被逐渐改变,县域范围内相当一批中小学校被调整撤并,因“普九”而大量修建且建筑质量状况良好的中小学校舍面临功能整合与空间再利用。本文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及城乡统筹等方法与理论,将黄土高原作为背景研究区域,分别从行政区划、宏观地貌、人口规模三个角度对7省所辖223个县予以分类梳理。由于不同的分类方式将对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以及全面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另因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因此,论文将黄土高原的地域范围集中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和河谷平原区三大区域,并依托于陕西段,分别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小规模县域、黄土高塬沟壑区中等规模县域和河谷平原区大规模县域3种类型作为研究重点,并选定延安市C县、铜川市T县和咸阳市Q县作为样本,且论文相关数据的文献取样、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均立足于此。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对黄土高原陕西段所辖54个县域的特质审视,通过对国家现行中小学规划建设规范和黄土高原7省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解读,分别核定和优化了学校的规模要素和服务范围,并对中小学校的基本设施配置给予规范性指引。充分考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和对校园文化复归的重要作用,针对学校规模发展的九种类型引入现状保留、原址改(扩)建、择址新建和撤销合并等措施作为支撑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的支撑路径。二是基于教育公平论、规模经济论和整体规划论的理论支撑,审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内涵,从综合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四个方面构建了布局调整模式的目标,依托行政架构和学校层级构成,总结提炼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集聚点轴式、多极点群式和交叉网络式,并从模式诠释、空间分布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予以诠释,同时,提出了未来布局调整趋势——集聚网络式。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校校舍空间计划对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有效落实和深化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解析校舍空间的功能构成,依托空间整合理论和建筑计划理论,总结、归纳了校舍空间计划的四大原则和方法、步骤,进而提出布局调整后校舍空间三种类型——延续型、叠加型和置换型,并从模式特征、存在问题、优化策略和实证研究予以诠释。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陕西段的县域特质,通过对布局调整所依托的学校规模、服务范围、学校设施配置等要素的审视,提出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和校舍空间计划类型。这既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又对提高黄土高原地区陕西段县域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公平化和均衡化,缩小县域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指导意义。同时希望该研究对黄土高原县域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及其校舍的空间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