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建立犬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后对其进行穿透性人工角膜移植术,探讨1%他克莫司滴眼液与1%环孢素滴眼液对犬穿透性人工角膜移植术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的效果,为临床中人工角膜移植病例的治疗及抗免疫排斥滴眼液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21只1岁左右本地健康犬中随机选择18只试验犬,对其左眼构建角膜碱烧伤模型,右眼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只用于角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造模前、造模后7d、术前及术后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造模成功的试验犬实施行穿透性人工角膜移植术。术后将18只术犬随机分为3组:A组为环孢素组(n=6),B组为他克莫司组(n=6),C组为阴性对照组(n=6)。A组采用1%环孢素滴眼液点眼治疗,4次/日;B组采用1%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治疗,4次/日,C组采用生理盐水滴眼治疗,4次/日。术后每日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角膜混浊度、角膜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及眼分泌物等情况,分别于术后第7、14、21、35、56、77、98、120d记录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ejection index,RI)及荧光素钠染色情况评分,同时进行眼内压和泪液量的测量;分别于在术后第60、120d进行OCT扫描;术后第120d随机采集正常及各组术眼角膜组织分别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膜中MMP-9、CD34蛋白含量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18只高危犬角膜碱烧伤造模并施行穿透性人工角膜移植手术。造模前角膜形态结构完整,瞳孔和虹膜纹理清晰可见,厚度均匀;造模后第7d角膜水肿、混浊,中央处部分向内凹陷,表皮层丢失,基质水肿,厚度增加;术前角膜烧伤区域基质层部分溶解,角巩膜缘处新生血管浸润,结构不清晰;术后角膜烧伤区成功置换为人工角膜,即刻OCT观察可见角膜植片呈高反射率,与植床角膜组织中等信号形成对比。术后免疫排斥评分结果:三组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组RI值均低于另外两组;术后第7d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第14d时B组与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第35d时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56d时A、B两组与7d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A、B两组在77d、98d、120d时与7d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与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术后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结果:三组总体呈下降趋势。术后第7d时,三组角膜均有大面积着色,组间无明显差异;第14d时,三组着色面积有所减少,但与7d相比差异不显著;第21d时,三组着色面积与7d相比显著减小(P<0.05);35d时,A、B两组角膜着色面积与7d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C组角膜着色面积与7d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眼内压变化:A、B两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C组在术后第35d时眼内压极显著升高(P<0.01),直至第56d才恢复正常。术后泪液量变化:A、B两组泪液量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C组泪液量普遍低于A、B两组,术后第35d时显著减少(P<0.05)。术后OCT扫描检查:第60d时,三组植片厚度较术后即刻扫描有所增加,反射率中等;第120d时B组角膜测量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值更为接近。术后角膜组织学检查显示:犬正常角膜组织可见各层组织结构明显,角膜上皮层与基质层排列有序,基质细胞形态正常,后弹力层与内皮细胞层衔接紧密,无断裂丢失现象;环孢素组角膜基质结构较整齐,新生血管管腔稀疏,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他克莫司组角膜移植上皮排列规则,基质结构整齐,几乎无新生血管管腔,无炎性细胞浸润;阴性对照组可见角膜基质层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少许新生血管管腔,可见成熟的新生血管,管腔内含有红细胞聚集。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34与MMP-9在正常角膜中无明显阳性表达;在他克莫司组与环孢素组中弱阳性表达,在阴性对照组中阳性表达;术后各组CD34与MMP-9中IOD值显示:与正常角膜相比,A组差异显著(p<0.05),B组差异不显著(p>0.05),C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C组相比,A组差异显著(p<0.05),B组差异极显著(p<0.01),正常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穿透性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犬角膜损伤具有可行性。1%他克莫司滴眼液较1%环孢素滴眼液对犬穿透性人工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抑制作用更强、抗排斥反应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