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人们总是把越轨、悖德等青少年道德问题归结为品质问题、境界问题,或把青少年道德问题完全诉诸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因,完全脱离青少年本身的需要去评判和研究道德问题。其实,道德作为社会规范,是在协调人的各种需要关系中产生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也是人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道德问题的产生不仅与道德需要有关,与其他需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青少年作为人生的特殊阶段,其道德问题的产生更有着复杂的“需要”因素,研究和解决青少年道德问题,必须弄清楚道德问题背后的需要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也是人的内部机体与外部环境不平衡关系的反映,是人之为人的条件。需要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是人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行为倾向,是人的“心理——行为”关系的起点。人们比较熟知的需要理论当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需要理论虽然二者在所属学科、出发点、高度、向度、深度、科学性、局限性等方面有区别,但在需要主体、需要秩序、需要动力等方面相通,特别对“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始动力”的认识高度一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把握二者的共性和长处,规避两大理论之不足,借以指导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研究。需要的匮乏引发人格问题,是马斯洛心理学需要理论的核心,而人格障碍是产生道德问题的主要因素早已是心理学界的共识。因此,可以说需要匮乏引发道德问题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逻辑结果。道德与需要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方面需要影响道德。道德产生于人的各种需要关系,社会、精神等正当需要驱动人的道德追求,需要的匮乏引发道德问题。另一方面,道德影响人的需要。道德不仅对人的需要具有约束性、指导性、监督性作用,道德还是评判人的需要正当与否的社会标准,一个人的需要正当与否取决于道德境界的高低。道德需要是人追求和践履道德规约的原始动力,道德需要的匮乏同样会引发道德问题。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等特点决定了其需要的特殊性。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青少年与人生其他阶段相比,需要更为复杂,几乎囊括了从儿童到成年期的所有需要,而且具有阶段性、情绪化等特点,自尊需要凸显、道德需要不足等倾向。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源自需要问题。与成年人的需要一样,青少年的需要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一方面,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是各种不正当需要驱动的结果,包括不正当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等等。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当需要匮乏不仅使青少年的道德追求缺乏动力,而且较易引发青少年逆反,严重的逆反会引发道德问题。与道德问题紧密相关的需要匮乏一般有自尊需要、基本的生存需要、学业有成的需要、生理问题关注的需要、道德需要等等。青少年的需要是否正当、正当需要能否满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关。家庭的功能、结构、教养方式、道德示范等,学校的德育、教师的师德,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网络文化、同辈群体等状况关系到青少年的各种正当需要能否满足,是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外因。因此,解决青少年道德问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需要,包括尽量满足其正当需要、帮助其预防或戒除不正当需要、激发其道德需要等;其次,要解决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满足青少年家庭向度、学校向度、社会向度等方面的正当需要。第三,家庭、学校、社会在厘清各自职责、统一价值观的同时,要协同打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