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晋西和陕北,是伞头秧歌的发源地。永和县地处这一黄河文化圈,很自然的浸染了黄河伞头秧歌的文化气息。它主要在永和当地流传,与邻近的黄河对岸的陕西部分地区也有交流。高家垣伞头秧歌与周边其他地区的伞头秧歌不同,它是以其秧歌小剧取胜,唱调优美,表演滑稽幽默,由于其表现内容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独具黄河文化特色,乡土气息十分浓厚,颇受当地村民的喜爱。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生存环境比较闭塞,因此在表演方式上以继承为主,缺少创新,表演内容也以身边的家长里短为主要内容,绝大部分为惩恶劝善或者男女爱情方面的。语言立足当地方言,通俗易懂,体现了当地百姓纯朴善良、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高家垣伞头秧歌在20世纪50年代在当地比较盛行,经过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政府的提倡和帮助,高家垣伞头秧歌又焕发了自己的青春。但近年来,无论在表演方式和表演水平上都有大幅下滑,再加上村民开始渐渐对闹秧歌兴趣渐失,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生存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本文从八个方面对高家垣秧歌进行论述。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生存环境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介绍高家垣秧歌的渊源,首先探寻了伞头秧歌的渊源,再梳理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演变。第二部分介绍高家垣伞头秧歌的角色装扮和道具装饰,详细记录了现存高家垣伞头秧歌表演中所有装扮和道具,并对其使用方法作了简单论述。第三部分阐述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演出仪式过程,高家垣伞头秧歌具有一定的仪式性,从这些仪式的展演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村民的风俗和崇拜,详细的介绍其过程,一方面是要保留这门以濒临灭绝的艺术,另一方面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第四部分是对高家垣伞头秧歌中所需要的乐队伴奏作一简单介绍。第五部分也就是重点部分分析了高家垣伞头秧歌小剧的剧目和剧本。其中又可分为道具舞、已具备戏曲形式的小剧和向戏曲转化中的小剧。第六部分从语言、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着手分析了高家垣伞头秧歌的艺术特征。第七部分对现存高家垣伞头秧歌艺人作了简要介绍。第八部分分析其现状,并对其前景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