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碳原子链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维碳原子链是直径为一个原子的原子链,其中的碳原子以共轭三键结构(polyyne)和累积双键结构(cumulune)的形式存在。一维碳原子链存在于许多富含碳的材料中,例如碳的气态团簇中,液体中及sp-sp2系统中。由于其具有将一维材料器件的尺寸降至原子级别的潜力,有关它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增多。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维碳原子链的制备、分离及各种物性表征,第二部分为sp-sp2碳材料的制备初步探索。第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利用液相电弧法制备两端为氢原子的一维碳原子链。在不同有机溶剂中采用大小不同的电流起弧,得到了一维碳原子链、碳纳米管及类石墨烯等产物,并分析了不同电流对polyyne及附属产物产量的影响。紫外吸收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制备polyyne的最佳电流范围为10-20 A。电流过小时产量较低,电流较大时polyyne的产量减少且附属产物如多壁碳纳米管、类石墨烯结构增多,通过分析探讨了polyyne的生成机理。之后,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实现了不同长度碳原子链的单分离,进一步研究了单分离碳原子链在银溶胶中以及银溶胶干燥后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银溶胶干燥后和在银胶溶胶中相比,单分离polyyne的拉曼的α峰位和强度变化明显。考虑到碳链和银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可能存在Ag-C8-H模式向Ag–C8–Ag模式的转变。另外,我们提出了C10H2和C12H2碳链向较短的碳链转变的机制。第二部分为制备sp-sp2碳材料的初步探索。我们利用银纳米颗粒溶胶的表面增强作用,测得了低压H2氛围下小电流起弧制备含有sp-sp2成分的复合材料,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分析。另外,我们将一维碳原子链塞入碳纳米管(CNT)中,并对其进行一些低压下的高温处理。结果表明600℃处理后的样品中,polyyne依然在碳纳米管中保持稳定结构。而随着温度升高,polyyne@CNT的拉曼峰向左移动直至在800℃时消失,表明这种条件下单壁管中的polyyne已经被破坏或从碳管中逸出。
其他文献
人类的出现伴随着大量新基因的产生,其中包括由GLUD1通过反转座产生的GLUD2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2)谷氨酸脱氢酶(GDH)催化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的相互转化。α-酮戊二酸
漆酶是多铜氧化酶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含有四个典型铜离子,Ⅰ型铜用于将多酚类底物还原的电子传递给Ⅱ和Ⅲ型铜组成的三铜核心簇,氧气进入漆酶后在三铜核心簇与传递而来的质子
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单光子源一直是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Fock态的光子数分布在时间域是趋向于均等分布。直接观测具有反聚束效应的单光子源的一光子
非牛顿流体在各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Johnson-Segalman流体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非牛顿流体,研究Johnson-Segalman流体在圆管中流动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Johnson-Segalman
多维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十分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时变、随机等因素,导致分析其复杂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存在一定困难。对于包含快、慢双时间尺度变量的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其
西北黄土地区是我国地质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黄土地区生态环境相较以往虽有较大改善,但随着该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以及近年
本实验采用根瘤匀浆法,利用无氮BAP培养基、S培养基、JA培养基、ISP4培养基和FTW培养基,分别从采自云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海南省的12种植物根瘤内分离得到60株固氮
能源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形式非常严峻。我国工业余热
本实验主要对12株分离自承德、云南及保定等不同环境的土壤样品的放线菌,进行了系统发育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放线菌作为生物资源,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重要价值,介绍了目前放线
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利用,降低磷排出,对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来源于大肠杆菌的植酸酶(appA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