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地区花生田主要害虫监测及高效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是河北保定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害虫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花生害虫的高效防控,本研究采用色板和性诱剂相结合的诱集方法,对花生地上部昆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同时监测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明确了玉米-花生和小麦-花生轮作对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了连作花生田和轮作花生田在蛴螬虫口减退率以及花生产量方面的差异;对防治地下害虫的复配拌种剂进行了筛选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防治(复配拌种剂拌种和地上部施药)和物理防治(色板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的协同防治技术进行优化,制定了一套适合保定地区的花生害虫高效防控技术方案,为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了保定地区玉米-花生轮作模式花生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监测了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明确了优势种发生高峰期。鉴定结果显示,保定地区玉米-花生轮作花生田包括8目58科78种昆虫。对花生全生育期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时间动态分析可知,7月20日昆虫物种丰富,结构复杂,6月30日优势种突出。优势度指数分析表明,刺吸类害虫优势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食叶类害虫优势种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优势种的发生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在花生全生育期均有发生,发生盛期在开花下针期(6月下旬-7月上旬),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在花生上各发生4代,均以第四代发生量最大,发生高峰在饱果成熟期(8月下旬-9月上旬)。
  2.比较分析了两种轮作模式对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的影响,以及连作花生田和轮作花生田在蛴螬虫口减退率和花生产量的差异。玉米-花生和小麦-花生轮作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极相似,相似性系数为0.9091。6月底-9月上旬对两种轮作模式花生田昆虫群落特征指数时间动态变化对比发现,玉米-花生轮作较小麦-花生轮作花生田昆虫群落物种多样化。西花蓟马的时间动态分析发现,玉米-花生轮作花生田的发生量较小麦-花生轮作花生田大,高峰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10月上旬,表明小麦-花生轮作花生田对防控花生田西花蓟马有利;而玉米-花生轮作花生田对防控花生田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有利,这两种夜蛾科害虫在小麦-花生轮作花生田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下旬-9月初和9月上旬-10月初。收获期分别对连作和轮作花生产量和蛴螬虫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玉米-花生轮作能有效降低蛴螬的虫口数量,但增产效果无明显差异,增产率分别为9.87%和10.65%。
  3.筛选评价了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高效低毒复配拌种剂。播种时利用30%辛硫磷CS、22.2%噻虫·咯·霜灵FS、60%吡虫啉FS+40%萎锈·福美双SC、70%噻虫嗪ZF+62.5%精甲·咯菌腈FS、35%噻虫·福·萎锈FS和23%噻虫嗪·氟虫腈FS对花生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后,全生育期对各复配药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0%吡虫啉FS+40%萎锈·福美双SC(30mL+25mL)/666.7m2,不仅能显著降低花生苗期刺吸类害虫的虫口数量,还能显著降低蛴螬的危害,促进花生生长,提高花生的产量,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分别为64.76%和16.11%。
  4.优化了玉米-花生轮作模式花生田刺吸类害虫的防控技术。在使用高效复配拌种剂的基础上,对化学防治(地上部施药)和物理防治(黄蓝板和性诱剂诱杀)协同防治技术进行了评价,增产效果和增收效益依次为2.5%溴氰菊酯EC>色板+性诱剂>色板>性诱剂,表明保定地区玉米-花生轮作花生田刺吸类害虫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因素,其中使用60%吡虫啉FS+40%萎锈·福美双SC播种期拌种,结合开花下针期2.5%溴氰菊酯EC兑水喷雾效果最好,增产效果为16.84%,增收129.59元/667m2。
  5.制定了一套保定地区花生田害虫农药减施增效方案。保定地区应采用玉米-花生轮作的轮作模式,在播种期使用60%吡虫啉FS+40%萎锈·福美双SC(30mL+25mL)/666.7m2花生种子进行拌种,结合开花下针期(6月下旬)使用2.5%溴氰菊酯EC25mL/666.7m2兑水喷雾,能有效防治花生田害虫的危害,本防控方案减少花生苗期(6月上旬)和结荚期(7月下旬)各用药一次。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摇号”政策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公共领域,而“摇号”政策的产出则反映了公共资源供给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否认,“摇号”政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它能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共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摇号”政策存在的一些不足,“摇号”政策也存在着不平等,“弃号”导致资源的无效率配置,造成寻租,降低公民对政府的期望等。因此,优化公共资
期刊
菩提树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经调查菩提树黑痣病是菩提树的重要病害。本试验开展了菩提树黑痣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菩提树黑痣病在林间的发生规律、林间子囊孢子的捕捉、杀菌剂的室内筛选和林间化学防治试验、病害风险分析,为菩提树黑痣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菩提树黑痣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病原菌子囊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在10℃~38℃,在25℃的条件下最适萌发,而在53℃以上的条件下
苹果黑点病是发生在苹果果实上的一类重要病害,是指在果实表面不同部位形成大小及颜色各异的病斑。该病害在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发生较重,病果率最高达90%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河北省苹果主产区果实黑点病危害逐年加剧,但是关于该病害在本地区的症状类型、病原菌种类及发生特点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在2016-2018年从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地采集病果,共采集典型套袋富士黑点病病果200余个,并对其病原进行了分离,监测了5个果园黑点病发生的时间动态,调查了黑点病果在空间上的发生、分布特点,
为了减小化学药剂带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控实践中加入桶混助剂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法。桶混助剂是一类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杀菌剂加入桶混助剂后可提高药液展布性和渗透性,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桶混助剂易降解且低毒,为了探究单剂加入桶混助剂后能否起到减药增效的作用,为了明确减药后加入桶混助剂能否维持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病的防效,本文测试研究了不同药剂减半以及减半后加入桶混助剂对斑点落叶病以及炭疽叶枯病的室内离体叶片防效和室外田间药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桶混助剂对斑
苹果斑点落叶病是由链格孢(Alternaria)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气传病害。病害发生时,可造成果树大量落叶,发病后期可侵染果实,影响果树树势、果实品质及翌年产量。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化学防治来控制病情,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物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真菌病毒对真菌病害防治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研究从中国不同苹果产区采集斑点落叶病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提取各菌株病毒dsRNA,明确了中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dsRNA的多样性;测定了带毒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甜瓜(Cucumis sativus L.)是经济价值高的世界性水果,连作现象普遍。甜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f.sp.Melonis)是严重影响甜瓜生产的连作病害。为了缓解连作甜瓜枯萎病的危害,本研究采集沧州青县甜瓜连作区土壤,对不同连作时间甜瓜土壤连作障碍程度进行分析;分离鉴定甜瓜枯萎病菌;室内穴盘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噁霉灵与两株芽孢杆菌联用对甜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及甜瓜枯萎病的缓解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比较沧州青县连作1、4、6、11和18年甜瓜土壤pH值、EC值、水溶性盐总
小麦叶锈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小麦叶锈菌变异速度快,小麦抗病品种推广使用4-5年即会丧失抗病性。新小种的出现常导致叶锈菌毒性变化以及叶锈菌群体组成与结构改变,因此,对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监测是必要的。异核作用是小麦叶锈菌毒性改变的主要原因,对叶锈菌夏孢子进行核相观察,有助于揭示小麦叶锈菌的变异机制。为明确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以及抗叶锈基因有效性,本研究对2017年从中国9个省、自治区140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2017年从1407株小麦叶锈
本研究以白玉山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玉山药进行病虫害种类调查、鉴定,明确蠡县山药主要病虫害种类,同时筛选出防治山药病虫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初步制定出防治土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的优化方案,为白玉山药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如下:
  1.明确了蠡县白玉山药旱沟种植模式下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在蠡县白玉山药主产区通过对田间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确定蠡县白玉山药产区的主要病害为山药短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山药褐腐病等;主要害虫为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Rottemb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中国是引起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该病菌也是导致河北省小麦种植区穗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害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因此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和免耕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禾谷镰刀菌创造了适宜的传播条件,加上单一的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使得该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迅速流行,可使小麦减产40%~60%。此外,该病菌不仅给产量造成影响,而且还影响小麦的品质,并且在病原菌侵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多种真菌
在中国,小麦叶锈病(wheat leaf rust)是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可造成40%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目前,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24份优质小麦品种(河北省18份+东北地区6份)、河北省44个推荐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和51个生产小麦品种、东北地区78个小麦品种共197个小麦品种(系),通过抗叶锈性鉴定、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检测等方法,明确其抗叶锈水平及其抗叶锈基因组成,为抗病育种、推广抗病品种和合理布局品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