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消费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后现代哲学语境下身体哲学的转向,于是被人们忽视的“身体”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成为了公共话语。哲学需要通过当代人类的身体现象,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在身体哲学语境下重新解读与思考对思维与存在、形与神、主观与客观、身与心、生与死等关系。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方兴未艾,随着实践逻辑的推动和促进,当代哲学从“意识”向“身体”的思维转型,“身体”也开始成为音乐教育哲学范式关注的焦点。本论文正是以身体哲学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变革,按照“理论追溯——问题分析——价值追求——改革构想”的思路展开,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的追溯。身体哲学在中西方哲学史上都有深远的发展。西方的身心关系从古希腊“灵魂掌控身体”的时代开始,就将灵魂与肉体的的关系对立起来;到心-身二元的存在相互依赖,身体任然处于被灵魂所宰割的位置,无法摆脱客体领域的存在;再到后现代哲学一元结构中的物质性身体的演化。与西方哲学对比,处于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中国哲学身心关系来看,属于一个从重“身”到抑“身”的发展脉络。如何评判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关系,音乐教育又有什么作用。从身体哲学的主要观点得出:音乐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学习者的身体创造对音乐的体验,并不是音乐本身创造的音乐体验。这就说明了身体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内在联系,基于人的身体本质、音乐是一种身体感受和音乐教育的身体属性。当代音乐教育价值观从“审美范式”发展到“实践范式”,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的发展而产生的。当代的一些音乐教育哲学家把人的身体性融入到音乐教育之中,建立了基于“身体参与”的三大音乐教学法。这些探索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新的参考,为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背景和知识构架。第二部分,问题的分析。从我国音乐教育价值观的演进、现状脉络入手,考察从清末开始的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包括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五四运动时期到建国前的音乐教育和建国至今的音乐教育几个阶段。聚焦当代我国音乐教育的价值两大基本特征:“以审美为核心”和“重技术与知识”,这使得音乐教育单纯追求技能技巧和知识性,将音乐教育变成一种机械的操练,使音乐失去了内在的精神和灵魂。在全球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我国音乐教育价值观面临严重的危机困境:“身体”在音乐教育中失落,使音乐教育变得沉重,忽视了学生身体的解放和创造体验;音乐教育与生活脱离,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遮蔽了音乐教育中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意蕴。导致音乐教学成了数学组成的音符符号的单调世界;受教育者权利的忽视,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丧失话语权。这些困境与危机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论文部分围绕“音乐教育哲学存在偏差”和“音乐教育观念落后”两个重要原因进行剖析和反思。第三部分,价值的追求。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价值的主体将回归到实践中人的身体。指出身体主体身份既是音乐教育的认识主体,也是音乐教育的实践主体,还是音乐教育的价值主体,更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主体。音乐教育中人的身体与其活动对象(音乐)是一个共存共生过程,强调音乐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统一于身体的实践之中,身体实践是音乐教育中认识与实践的主要途径。笔者指出,在“体乐入微”的音乐教育价值关系追求中,音乐教育过程通过人与人、师与生之间的音乐交往,建构与拓展“体”与“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实现“体”与“乐”的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共存,最后形成“身心合一”的音乐教育价值取向,引导人身体音乐性的建构与拓展、涵养与传承,在人身体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和谐统一中与其他教育融为一体,共同迈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第四部分,改革的构想。在身体哲学观和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重新建构“身体”时代下的音乐教育教学框架,并从音乐课程的建构及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身体”实施构想。笔者认为,首先,从学科的身体特征和身体意义教育教学中认识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特征;其次,将音乐课程与教学建构在人身体本质特征上,主观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都以身体为基点,体现身体的特质和发展要求,激发音乐教育的内在身体因素,发掘身体哲学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最后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重心放在提升教师素养上,只有拥有创造力教育观、均衡知识结构、创新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师,够抓住“身体哲学”转向的音乐教育核心思想,对音乐课程与教学进行巧妙合理的身体性建构,从实际出发实现音乐教育的身体转向。以身体哲学作为指导,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身体感受,创设互动的音乐学习“身体情境”和互动协作的音乐教学身体操作实践,重构音乐教育的“身体”价值观,论证了本论文理论建构的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