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以其确切的疗效在临床治疗贫血性疾病中越来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正如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一样,EPO当前上市的剂型只有注射剂,这给广大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限制了EPO的临床应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EPO市场的快速拓展。其口服制剂,则是最易于患者接受、最为方便快捷的给药形式。本研究以EPO为模型药物探讨了制备口服制剂的可行性。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具有优良的生物粘附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药物制剂中,尤其是在蛋白多肽类药的口服给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和巨大的潜力。而巯基的引入则可以显著增强壳聚糖的生物粘附特性,提高其口服制剂的靶向性和生物粘附性,从而大大促进蛋白多肽类药的吸收转运,最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本文以廉价易得的壳聚糖为基础,采用新的合成方法首次制备成功了具有优越生物粘附性的巯基壳聚糖。通过考察透析液的pH值、壳聚糖、巯基醋酸(TGA)以及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AC)的加入量对TGA在壳聚糖巯基羧酸偶合物中所占的比率的影响对壳聚糖巯基羧酸偶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红外图谱分析结果证明,通过该合成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巯基修饰的壳聚糖。通过渗透法测得壳聚糖经过巯基修饰前后的分子量分别为85.9±11.2和93.6±13.1kDa。巯基壳聚糖在不同浓度下的粘度均显著高于未修饰的壳聚糖;溶液的离子强度对壳聚糖和巯基壳聚糖的粘度有显著影响,巯基壳聚糖的粘度仍然显著高于未修饰的壳聚糖。壳聚糖与巯基壳聚糖的等电点分别为6.5与8.6。壳聚糖经过巯基修饰之后,在溶菌酶作用下的分解速度比未修饰的壳聚糖显著降低,而且随着巯基含量的升高,其分解速度降低。壳聚糖与巯基壳聚糖的吸水量与其巯基化的程度相关。不同巯基化修饰的巯基壳聚糖的吸水量有显著性差异。巯基化修饰程度越高的壳聚糖吸水能力越强。本文对巯基壳聚糖的膜粘附性质进行了系统考察。桨法测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巯基壳聚糖的粘度比未修饰的壳聚糖的粘度高得多。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巯基壳聚糖与未修饰壳聚糖膜粘附性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其差异在较低pH值下更为明显。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加入量对巯基壳聚糖膜粘附性有影响,随着其浓度的增大,巯基壳聚糖的膜粘附性有降低的趋势。随着壳聚糖平均分子量的增大,巯基壳聚糖的膜粘附性显著提高,随着介质pH值的升高,其膜粘附性显著降低。随着引入巯基的含量升高,巯基壳聚糖的膜粘附性显著提高,胶体弹性性质增加,凝胶形成过程加快,吸收促进作用显著增强。本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巯基壳聚糖微球的最优化处方为:巯基壳聚糖的浓度为0.2%;氯化钙的浓度为2.0%;海藻酸钠的浓度为1.5%。巯基壳聚糖微球在用Eudraglt S包衣之后,粒径明显增大,表面Zeta电势也有所增加,包衣前后,其粒径分布都比较均匀,接近正态分布。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巯基壳聚糖结肠粘附微球的球形度较好,表面空隙较多。肠溶包衣后,微球的表面较为致密,仍能保持较好的球形度。巯基壳聚糖微球在蒸馏水中溶胀性能较好,显著优于未修饰壳聚糖。而在肠液中溶胀性能一般。巯基壳聚糖微球巯基含量分别为85.6±19μmol/g,153.9±27μmol/g和301.4±32μmol/g。介质的pH值对巯基壳聚糖(结肠粘附)微球修饰前后的粘附性具有显著影响。随着介质pH值的升高,未修饰和巯基修饰的壳聚糖微球的粘附性和总脱落力均显著降低。但是在相同的pH值下,经过巯基修饰的壳聚糖微球的粘附性均显著高于未修饰的壳聚糖微球。灌肠试验结果表明,巯基修饰和未修饰的壳聚糖微球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粘附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两者在胃部的粘附率最低,在小肠尤其是结肠中的粘附率显著升高。在0.5小时之内,载有标记微球的胶囊仍然停留在胃部,随后转运至小肠,在小肠部位停留可达2-5个小时,随后在结肠能够滞留长达12小时之多。肠溶包衣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巯基壳聚糖微球在大鼠口服给药后,其抗贫血作用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强,作用时间有所延长。肠溶包衣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巯基壳聚糖微球口服给药的抗贫血效果与给药剂量正相关,即其药效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作用时间延长。肠溶包衣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巯基壳聚糖微球多剂量给药后,其量效关系与单剂量相似,无显著变化,但随着给药频率的增加,其抗贫血作用显著增强,作用时间显著延长。采用不同巯基修饰程度(巯基含量范围0%-6.2%)的壳聚糖制备的肠溶包衣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巯基壳聚糖微球口服后,其抗贫血效果与巯基含量呈正相关,即在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巯基含量范围内,随着巯基含量的增加,其抗贫血效果增强。至于超出此范围的巯基壳聚糖含药微球与疗效的关系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