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库治理问题可分解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智库宏观治理包括智库评价、智库行业管理等方面内容。智库微观治理则重点关注单一智库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论文聚焦于智库微观治理展开研究。微观层面的智库机构治理在智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智库中的治理层是微观治理的主体,也是智库机构的“大脑”,其工作范围涵盖了运营一家智库的所有重要方面,包括管理层的选派和激励、研究方向的控制、研究成果的传播、智库日常运营中组织架构和工作目标的设立、智库与政府、公众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以及智库内部财务风险的管控、智库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的组建等。论文以智库的机构性质为切入点,以55家美国顶级智库为研究对象,辨析了以非营利组织注册的美国智库其机构治理的部分理论问题。首先,智库的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和控制权三个方面,以控制权为主;其次,内部利益相关关系较为明确,而智库外部的利益相关关系相对模糊;最后,智库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对资源依赖关系的控制是智库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机构的治理无法脱离环境因素,对于美国智库所处的社会环境,论文将焦点集中在智库在政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精英阶层参与智库治理的现状,并尝试从布尔迪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展开讨论。美国是世界第一的智库大国,拥有大量不同类型的顶级智库。对美国智库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为我国发展新型智库治理理论提供参考。通过剖析55家美国顶级智库的治理结构,论文辨析了不同类型的智库和智库的治理者。对于高校附属智库,论文认为高校创办智库,对于高校和智库双方都是互惠互益的。以肯尼迪学院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了美国大学在高校内建立由高校-智库组成的良性生态系统,对我国智库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对于具有法人资格的智库,论文辨析了智库中各种不同类型委员会的功能和不同任职状态的董事身份。最后,论文采用归纳法将美国智库的治理结构归纳为矩阵形治理结构、星形治理结构和锥形治理结构三种模型。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智库网站的公开信息,论文分析了 Top10智库在过去一年间治理者的人员更替的状况,并给出了 55家美国智库的机构1563位治理者名单。据此名单,论文收集了这些智库治理者的任职信息和六百余份简历。论文采用数据分析法,从精英理论的视角对这些任职信息和简历开展研究,发现智库治理者普遍具有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商业精英三重身份属性中的一重或多重,指出智库是美国社会中精英汇聚的制度化场所。论文运用Muckety和They Rule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UCINET作为补充工具,发现美国智库及其治理者普遍存在于政策网络、董事连锁网络双重场域中,以布尔迪厄资本理论视角解析了不同身份属性的智库治理者的动机,指出脱离智库机构的微观治理谈“独立性”是站不住脚的;在美国智库中,智库治理者所拥有的不同类型资本具有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在其资本的转换和传递过程中智库治理者存在着获得新的身份属性的可能。通过对比不同治理结构下的智库网络,论文指出矩阵形治理结构不利于智库的长久发展。此外,作为论文研究的一项副产品,在整理智库治理者的身份信息过程中,发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政治精英,通过剖析这些出现在美国智库治理层中来自外国的前政要可能起到的作用,论文指出合理利用美国智库是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建议通过向美国智库输送政治精英,以此达到在美国政策形成过程的前端开展良性干预消弭中美分歧的目的。